|
三山堰潭资料照片(春晓街道供图) |
|
三山村合宅片区(春晓街道供图) |
|
宿说·花开民宿(厉晓杭 摄) |
编者按:为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报道我市“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生动实践,本报从22日开始推出“乡村振兴宁波实践”大型系列报道,10路记者分赴平原、山区、海岛等乡村蹲点调研,撰写蹲点手记、调查报告和深度报道。 调查报告以蹲点村为案例,总结提炼农业农村发展的经验和启示。今天,推出第一篇调查报告《美丽乡村春意浓》,报道北仑春晓街道三山村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做法和经验。 本报记者 厉晓杭 北仑记者站 陈盛竹 通讯员 沈丽丽 早春二月,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缕春风,吹拂着广袤的农村大地,让农民朋友为之振奋。 依山傍水的北仑春晓街道三山村,生态资源丰富,是原三山乡政府驻地,境内山峦苍翠、溪流淙淙,宛如世外桃源。但随着北仑区滨海新城建设的高品质推进,沿海中线以北的农村日渐衰落。三山片区原生态的农村形态和属性,原先缺乏系统性规划,导致商业业态层次较低、基础设施逐渐老旧、公共服务配套不足、集镇功能日益衰退。 农村不能只是一个记忆中的老家,还应该是一个回得去的家园。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春晓街道全面推进三山新农村建设,打造新城的后花园,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城镇。 科学谋划,大胆创新,短短几年间,一个生态特色鲜明、村容村貌整洁、增收渠道顺畅、乡村文化繁荣的生态宜居新农村款款而来。昔日穷山岙,蜕变成一个精品生态村。 热爱“三农”的基层干部 提升建设美丽乡村的执行力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和形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乡村基层干部队伍,至关重要。 春晓街道分管城建工作的副主任虞哲华参与三山村建设7年时间,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组织协调、施工建设、维护管理,全程亲力亲为。在溪坑改造工程中,他与村里的能工巧匠一起,用就地取材的老瓦片,为河两岸的护栏精心设计图案。三山村不少村民对他评价很高。村民柯久仁称赞:“我每次在施工现场,都能看到虞哲华同志,风雨无阻。一次两次不稀奇,每次都到岗,在一线指挥协调,这样的好干部,实在是难得。”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像虞哲华一样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好干部,并不在少数。在春晓街道,有一大批极富“工匠精神”的乡镇干部,沉下心,在一线踏踏实实做事。年过花甲的老师傅沃振宇是春晓街道城建科外聘人员,他懂技术、懂工艺,不仅有着丰富的经验,更有着非同寻常的耐心。在三山老街改造过程中,他参与了店招设计、立面整修等复杂程度较高的工作,兢兢业业,从无怨言。 自2014年11月以来,春晓街道还选派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到村担任第一副书记,即“春苗书记”,帮助村社化解矛盾,指导协助进行环境整治、乡村建设、发展经济等等。 在体量盘大的三山提升改造中,不仅需要政府资金有力支持,更需要一批好干部,发挥引导、协调等重要作用。笔者在走访中深刻感受到,办好一件事情,可能会有很多办法,但是用心才能办成事、办好事。 舍小家、为大家的党员骨干 铸就美丽乡村的凝聚力 在农村地区,老党员、老干部是村(社)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架起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真正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双狮社的老党员、老支书曹国民就是这支生力军的其中一员,离任后,他仍然牢记党的宗旨,一心为民,以最淳朴的热情和执着,一直积极配合村社干部,充分发挥余热。2013年,双狮因引进大项目需要征地,村民们不舍田地,起初都不肯被征用,他在了解清楚项目的详情后,第一个签字同意自己田地被征用,随后不断做三个儿子的思想工作,配合政府部门推动征地工作的顺利推进,期间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付出了许多的心血。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凡是有利于农村长远发展的,都大力支持。 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像曹国民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老党员,不在少数。自建设美丽乡村以来,三山以30个党小组为单位划分了小组包干网格。每个包干网格都有党小组长负责分工,小组成员承担起包干区域内的环境卫生、绿化养护、村户乱堆乱放现象劝导工作。按照片区实情,三山村还组建起乡村旅游、溪坑治水、商圈服务、居家养老、爱心家政、绿化保洁等特色功能性党小组,助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剿劣治水、发展乡村旅游等中心工作。 在三山商圈党小组的努力下,三山综合体商业圈里占道经营、随意倾倒废水垃圾等“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改善。店主们主动配合城管执法,保持环境整洁。在“五水共治”行动中,溪坑治理党小组和女性党员组成的“巾帼治水岗”不定期巡逻河道、溪坑,一发现垃圾及污水排放就及时找人协调解决,确保水质清澈、水面干净。 在笔者下发的100份调查问卷中显示,村民对村委会班子的满意率为87%。 专业人士发掘乡土特色 激活美丽乡村的创造力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营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更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注重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并使两者融合,彰显人文特色。这其中,乡村规划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山新农村改造提升规划,着力打造“一带二轴三片”空间布局,按照“多元导向、多规衔接、特色彰显、产形结合、资源复合、城乡互联”六大发展原则,形成近期洁境、中期美境、远期意境整治目标和“1+1”区域“改造+提升”整治思路,倾力打造山海诗意小镇。 从2012年起,宁波大学建筑系主任陆海教授参与了三山村的规划。在乡村建设中,他一直倡导“三原生活”:原来的生活、原来的状态、原来的村庄。他认为,在物理层面,要让乡村更美丽,在经济层面,要让乡村变得更富裕,更确切地讲,要让乡村变得更有秩序、更清洁、更舒适,但又要让乡村保留原有特色,而不是千村一面。“现在生活在乡村的,大都是老人。理想的乡村,应该有良好的环境,有传统的历史,也有现代化的生活。” 公共环境的提升是基础。在规划中,陆海及其团队因地制宜,为村庄做了系统规划。根据三山花木产业发展的实际,进行大流转、大景观改造,通过土地集中流转,有村或社进行统一管理,让景观与生产相结合;对村庄进行主题打造,比如双狮片区先天条件良好,通过基础设施提升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合宅是整个三山片区的生活功能支撑点,需要把重点花在沿街商铺整治,统一店招,规划大型停车场,同时设计了一个农村综合体,承担会议、餐饮、住宿等功能。 新锐海归设计师王灏也参与了三山村不少单体设计,他的理念并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以旧修旧。比如在外立面改造中,坚持不统一刷白,而是让房子保留原来的肌理;合宅溪坑改造中,收集老房子的废瓦,发动村里能工巧匠砌两岸护栏,用村里的竹子在溪边打造凉亭。而合宅综合体的设计,整体呈现新中式民居的风格,屋顶有三个波浪,意喻三山村三面环山而得名的缘由,同时设计慢性系统,并在建筑外墙添加了村庄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标识。“我们的设计大多用了朴素的、传统的建筑工艺,用相对低廉的成本,做出好的品质,是可复制的。” 依托特有资源禀赋,三山村不断发掘人文特色,在对山水格局、建筑特色、园林景观、户外广告等项目中,把文化融入大街小巷和居民生活场景,初步形成有内涵的公园、有记忆的街区,展现出浓郁的市井文化、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如今,溪坑水生态修复工程为老街增添了乡愁和诗意;域内太河公路获评省最美公路;青龙溪坑、双狮田园等已形成小桥流水人家式的美丽田院,成为百姓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村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荡美丽乡村的生命力 乡村建设需要凝聚力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群众唱主角,做到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坚持发挥农民在民意驱动、机制创新、组织带动等方面的决策、建设、监管的主体作用。在建设过程中,春晓街道不断拓宽群众参与渠道,把群众从“看客”逐步转变为“参与者、监督者与践行者”。 动工前倾听民意。项目施工势必影响村民的生活。在建设项目实施中前期,春晓街道组织人员到早餐店等人员聚集场所,倾听周边群众意见,及时调整政策处理方向,召开村民、代表等告知会议,提高项目实施知晓度。 亮出党员干部“先锋岗”。各村社“共产党员户”全部挂牌,在门前公示卫生、绿化、秩序“三包承诺”,年底进行“星级党员户”评定。 激发村民环保积极性。为优化村社整体环境,春晓街道连续多年开展“最干净村庄”评选,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去年,获评的村庄最高可拿到12万元。这一举措,增强了先进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动员和鼓励各村(社)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在调查走访过程中,笔者感受最深的便是政府的执行力、干群的凝聚力,以及专业人士的筹划助力,三方形成合力,才打造出三山这一乡村建设的好作品、好样本。 村情速递 三山村位于北仑南端,是春晓街道的中心,毗邻梅山开发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三山村山水资源丰富,全村纵深6656米,村域面积约18平方公里。 2005年3月,三山村由球山、双狮、凤山、堰潭、合宅5个村合并而成,村设党总支一个,支部6个,全村共有党员316人,下设股份经济合作社5个,村民小组30个。2017年全村有耕地174.47公顷,山林1084.76公顷;集体经济总收入482万元;全村有户籍2685户,户籍人口7035人,外来人口1443人。 在全域旅游的推进中,“醉美三山”脱颖而出,被誉为“三美乡村”,特别是“醉美双狮”荣获“宁波市十大特色民宿村”“宁波市农家客栈(民宿)集聚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浙江省首批休闲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厉晓杭 整理) 它山之石 美丽乡村建设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盟、日本,已经踏上或经历了这个阶段。 日本是较早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之一,体系完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依托乡村自然风光的发展模式、依托乡村传统文化的体验模式、依托城乡迁移的探亲模式、依托观光农业的体验模式。 韩国政府1970年发起了“新村运动”,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理念来振奋农民精神,以项目开发为纽带,以政府支援和农民自主为基本动力,带动农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较为成功。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户生活环境、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社会事业、培育农民国民精神等。 (厉晓杭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