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峰 通讯员 方敏 春节期间,象山县茅洋乡花墙村的民宿异常火爆。“大年初一开始,我们村的民宿床位一床难求。”花墙村党支部书记叶来定说。 花墙从2013年开始发展旅游产业,随着基础设施和业态的不断完善,如今已是一个集吃、住、游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村庄。2016年,茅洋成为我市首批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后,花墙的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发展。一年间,民宿床位从400多张增加到700多张。“游客纷至沓来,给村民带来滚滚财源,在外打工的村民这些年纷纷回村创业。”叶来定说。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要让农村美起来、农业强起来,更要让农民富起来。”市农办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我市多管齐下,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农家乐、民宿等新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在家门口创业,经营收入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农民工资性收入逐渐走高;越来越多的老屋、田园成为“资产”,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惊喜不断。 陈月波在镇海区九龙湖镇横溪村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前年开始,她在淘宝和微商城上售卖自己做的金团、腊肉、香肠等,将九龙湖的乡土美食搭上电商快车,去年销售额超过30万元。“经营电商生意后,即使在农家乐淡季也十分忙碌,但心里更踏实,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她说。 目前,我市基本构建起农民收入薪金、租金、股金、养老金多元增收的格局。去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1元,同比增长8.0%。其中,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0元,同比增长14.6%,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民富离不开村强。近年来,我市坚持因村制宜,探索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不断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去年,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发力,各个地方根据自己的禀赋资源各显神通。 围绕“块状经济”,提供衍生服务,鼓起村集体的钱袋子。余姚陆埠镇江南村发展水暖器材质量技术检测产业,村集体年收入每年净增100多万元;宁海县胡陈乡中堡溪村建设水蜜桃交易市场,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 依托自然资源,将“美丽资源”变身“美丽资本”,增加村庄发展的后劲。象山县鹤浦镇大沙村凭借独特的海岛沙滩风光,引来上海客商投资民宿,带动全村民宿大发展,村集体抓住机遇,投资建造东海岸农家乐,每年可增收30多万元;余姚市四明山镇梨洲村,将自然村搬迁后腾出的老房子租给开发商改造民宿,一次性获得租金700多万元。 通过党员干部结对、农指员蹲点等方式,对相对薄弱区域实施精准帮扶。派驻奉化大堰镇张家村的农指员冯德林“眼皮”贴“地皮”,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帮助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去年,该项目为张家村集体增加收入26万元,村民平均每户每年收益1000多元。 “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发展路子和办法不够多,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市农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增强造血功能为主攻方向,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新途径、扶持新模式和运行新体制,加快实现强村富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