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宁波新闻·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2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个30年老小区

何以创出全市样板

提起老小区,人们的印象大多是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物业费难收,一些工作措施很难落实。然而,鄞州区明楼街道三个老小区实现了“逆袭”——

拓宽道路新增停车位。
整洁的外立面。
住宅楼道的露天窗户一律安装上塑料钢窗。
新改建的“垃圾分类站”。

    本报记者 王博 杨绪忠 通讯员 范光明  

    本版摄影

    丁 安

    春节前,鄞州区明楼街道明东社区一楼住户李奶奶和赵爷爷,看着崭新的防盗门喜笑颜开。这个防盗门是居民们从好几款样品中投票选出来的,不仅外观精美,还具有耐老化、安全性高、开关门声音轻等优点。赵爷爷来回进出验证防盗门的开关声响后开心地说:“街道这件事办到了我们心坎儿上,尊重民意,考虑了每户人家的诉求。”

    始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小区,往往存在着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没有物业、管理混乱和环境卫生差等问题。虽然政府一直将老小区品质提升项目列入重点民生工程,但面对存在各种各样问题的老小区,到底怎么改、谁出资改、改成啥样一直是个让人挠头的问题。

    然而,明楼街道有三个30年的老小区,人口密集、房屋老化,经过三年的提档改造,环境好了,品位提升了,居民幸福感也足了。更让人惊喜的是,从暖心的楼道亮灯工程,到风格迥异的楼道美化工程;从挂在空中的监控摄像头,到埋在地下的雨污水网分流改造;从维修楼顶屋面,到挖掘潜力的停车位改造……每一项目改造都花小钱办大事,他们不仅获得了市级文明社区、市交通治堵先进单位、市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示范点,还在全市首创了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倒三分之一”模式,唤醒沉睡的住房“养老金”。

    换窗安门装监控

    每一项目改造都花小钱办大事

    明楼街道这三个旧貌换新颜的老小区分别叫明东、明南、明北社区。由于初建时没有安装防盗门,由此引发的小偷盗、贴小广告等扰民事件不断,已经成为居民的“大困扰”和平安建设的“大隐患”。

    为此,明楼街道在这三个社区试点“老旧小区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并于2016年启动了“防盗门安装工程”。防盗门安装完工后的头半年,社区治安情况明显好转,入室盗窃等治安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91.5%。接着,三个社区安装了24小时监控摄像头;陆续更换了旧窗户,将年久失修的旧钢窗统一更换成崭新的塑料钢窗,杜绝了台风天窗户玻璃坠落伤人的隐患。这些硬件设施的改善,让居民们倍感安心。

    记者调查走访了我市多个老小区,发现安装防盗门、更换塑料钢窗、设置24小时监控摄像头的老小区不胜枚举,可同明楼街道这三个老小区比起来,有的“花了大价钱”,有的“居民不理解”,还有的卡在“谁出钱、怎么出”上僵持不下。

    “真正的借力,花小钱办大事。”明楼街道党工委书记史海良用一句话总结了他们对于老小区改造的秘诀:政府资金有限,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必须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以安装防盗门为例,资金来源包括物业专项维修基金、街道财政补贴、社会组织筹集以及百姓自愿捐款,前两者为主,后两者为辅。此外,还会结合市、区每年的发展规划,想办法申请“以奖代补”的经费,全面保障防盗门安装、施工及后续维护费用。

    在防盗门安装时,街道邀请3家以上企业对安装费用进行预算,出具3套以上安装预算方案供居民选择,并就颜色、样式、保修期等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由于涉及全体业主的权益问题,设立专用账户用于资金管理,并制作防盗门缴费清单和汇总表,定期向业主公开并随时接受监督。最终,在综合绝大多数居民意见基础上,制定了“一墙门一特色”的资金使用办法。

    此外,在防盗门的后续使用、养护中,明楼街道也是想办法能省则省。前不久,街道从居民中招募了一批懂水电、会维修的志愿者,楼道灯坏了、门锈了、窗玻璃破了,这些志愿者都可以很快到位提供服务,相比花钱到外面请维修人员,又省下了一笔开支。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每一个举措充分尊重吸纳民意

    三年前,在明南社区,因为楼道里没有装灯,一到晚上整个楼道黑漆漆的。小区里老年人多,爬上爬下,一不小心就会摔跤。如今楼道亮了灯,老人们心里甭提有多高兴。

    杨师傅家住四楼,晚上爬楼梯很不方便。在一次社工走访中,他把楼道安灯的想法告诉了工作人员。没想到他的随口一说,被工作人员记在心里。“把群众的事交给群众自己决定。”很快,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询问大家对楼道亮灯的意见和建议。亮灯工程得到绝大多数居民同意后,选择什么灯、后续电费怎样解决成为居民们关注的焦点。社区、物业公司及居民代表多次开会讨论,设计了几套方案让居民票选。最终,票选出了LED声控灯,一个楼道一年电费不超过30元。

    2015年,三个社区实施停车位改造。第一个进行改造的是明北社区。由于没有规划停车位,1000多户居民、400多辆车,经常发生拥堵、剐蹭,导致邻里纠纷时有发生。当时,有车的坚持要改,没车的认为改造会破坏绿地,双方争论不休。社区专门组织党员、墙门组长和业主代表成立民主协商小组,挨家挨户沟

    通,并根据居民意见调整改造方案,最终增加了288个停车位,圆满解决了停车难问题。当年,全市停车位现场推进会在明北社区召开。

    每一个举措充分尊重、吸纳民意。据统计,依托“百名社工进万户”活动,明楼街道组织社工、业委会成员、墙门组长、党员代表150余人,采取“户户到、家家访、面对面”的方式逐户走访,对居民关心的老小区改造的资金问题、改造方案问题、后续维护问题等公开征求意见,收集到业主意见和建议2000多条。

    24小时监管小区大小事

    发现问题即报即处理即反馈

    记者在采访时,明楼街道综合信息指挥中心负责人打开了大屏幕介绍,当天早上明东社区网格员在巡查时发现一处垃圾房连接井污水外溢,马上通过手机拍照上传至综合信息系统。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发现后,立即联系管道疏通公司,不到半天污水外溢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为了及时解决问题,三个社区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把各楼栋居民划分成若干网格,每个网格确定一名居委会干部作为网格长,每名网格长有街道联片干部、社区民警、职能部门联络员、法治促进员、法律顾问及居民小组长等协助,每天有几名网格长巡查在社区角角落落,发现问题即时上报、即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即时反馈。如果处理完成的,用手机现场拍照上传到街道综合信息指挥中心,这些问题大到公共晾衣架、健身器材的安装,毁绿、车棚线乱拉等,小到积水、车乱停、乱堆物品等不文明行为。网格长的巡查,加上24小时高清摄像头的监控,能让社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每次跟网格长反映问题,都会当天得到答复,小的问题一两个小时就能解决好,解决不掉的也会明确告诉我们预计解决的时间。”明东社区刘师傅说,一个30年的老小区能有这样精细的管理,真是很不容易,让居民们觉得很满意。前不久,儿子给他在鄞州区买了新电梯房,他还舍不得搬,坚持住在这里。这里的居民幸福感也是满满的,每次跟人说起自己住的小区,语言中总是充满着自豪。

    首创“倒三分之一”模式

    唤醒沉睡的住房“养老金”

    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率低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有媒体报道,全国缴存的公共维修资金已经超过万亿元,但使用率不足1%,这意味着99%的物业维修资金在“睡大觉”。为破解该难题,明楼街道在明东社区试点,在全市率先探索“倒三分之一”模式。

    根据《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规定,以往小区维修公共设施,需要先由相关业主向业委会提出申请,征得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后方可申请使用专项维修资金,但现实中挨家挨户上门统计存在很大困难。使用“倒三分之一”模式后,即对维修持反对意见的业主不到三分之一,就可使用专项维修资金,有效规避了以往的弊端。使用该模式后,明楼街道盘活了300多万元的物业专项维修基金。

    经过老小区改造提升,环境好了,品位提升了,居民们的文明素质也显著提高,以前乱丢垃圾的,现在都投放到分类垃圾桶里;以前默许狗狗随地大小便的,现在都将狗粪便捡起来用袋子装走……前不久,明东、明南、明北3个社区都获得了宁波市级文明社区。

    专家这样看老小区改造

    “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需求。”宁波大学的王浩博士认为,明楼街道的老小区改造将原本孤立的项目统筹起来,以系统工程的形式推出,尊重民意、服务居民,不仅拓展了改善基层民生的思路,而且也丰富了改善基层民生的内涵。

    老小区的情况不尽相同,改造必须因地制宜,切忌千篇一律。基于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建议未来增加为老年人服务的改造项目,如小区无障碍道路、健身设施、广场舞场地等。(王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