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这个有点高大上的主题,得从春节期间一朋友圈关于老小区加装电梯的一次讨论说起。 那次讨论也是两种意见。一些业主认为,一楼二楼要体谅高层业主的困难,而且装了电梯房子能升值,同意装才是明智的选择。有一业主反对这种说法,并说这是“道德绑架”。 这类情况并不少见。在网上讨论问题,只要有一方从道德角度提出要求,就会有人以“道德绑架”给顶回去。被顶的那一方,也往往从此闭嘴,似乎觉得自己真的用道德绑架了别人。 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搞搞清楚的带点理论性的问题。 查了一些资料,所谓“道德绑架”,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当然是好事)。 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目前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如果一个人连道德底线都守不住,连道德义务都不想尽,用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对他们提出要求,是推进道德建设、提升道德水准的应有之义。有人认为:“道德”的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理论比较抽象,下面举一些“道德绑架”的实例,也许容易理解些。去年,广东省电白区18岁女孩蔡燕梅患上尿毒症。蔡家已花掉10万余元,负债累累。要彻底康复,蔡燕梅必须换肾,手术费用逾20万元。网友“冰尘”建言:“我们找出买彩票中了奖的彩民,让其捐献25万元,挽救一条生命。”巧的是,电白区就有一彩民中双色球两注头奖,总金额1200万元。于是,几个网友戴着口罩和鸭舌帽,来到投注站,手拉“救救蔡燕梅吧!伸出援助之手,让18岁的生命延续”的横幅,呼吁大奖得主捐资救人。 早些时候,几位演艺界人士号召参加“明星一起来”扶贫活动,而范冰冰拒绝加入。不少地方报纸相继转载这条新闻,攻击其“为富不仁”。搜狐网关于“范冰冰拒绝扶贫该不该遭到炮轰”的调查显示,有24954名网友投票赞成“应该炮轰”,超过86%,认为“不应该炮轰”的,才3804人。 这两起事件都有“以道德为砝码”和“要挟”的情节,完全可以认定为“道德绑架”。因为无论是常人还是明星,他们拥有对合法收入的支配权,有关条例也明确规定,公益活动必须坚持自愿原则。“逼捐”成为公开行动,尤其是媒体介入,不可避免地把被求助者推到“众目睽睽”之下,供更多“观众”注视和评说。而这些“观众”通常会出于同情弱者和反感“为富不仁”的心理,一边倒地赞成“救助”,甚至对“不救助”者提出严厉责问,给对方带来精神压力和人格上的负面影响。 由此衡量,关于老小区装电梯的讨论中向一二层业主提出的一些要求,无论是性质还是方法,都属于民主讨论、各抒己见,有利于加深理解、达成共识。成功安装电梯的单元,都有这样一个协商、沟通过程。只要讨论过程没有采取逼迫施压手段,就不该扣上“道德绑架”的帽子。 判断这个问题并不难,倒是从中衍生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更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反对“道德绑架”,是否可以连同“道德教育”也一起反掉,道德的进步不需要教育与引导吗? 如果我们承认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形式,那么,法律意识的成长和道德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坚持不懈地教育和培植。 道德教育,其实就是一定社会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的一个过程。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途径。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包括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念和培养行为习惯等环节,具有广融性、多端性、重复性、渐进性等特点。道德教育一般采取正面疏导的方针,实行传授道德知识与总结道德生活经验相结合,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相结合,榜样激励和舆论扬抑相结合的方法。道德教育的渠道,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社会。教育者可以是家长、老师、专家,也可以是其他普通社会成员。 判别一种道德行为是“绑架”还是“教育”,也可以举例说明。公交车上让座,是一个道德范畴问题。中国的现状是,往后看大有进步,往前看差距不小。提升这方面的文明水平,主要运用家庭、学校、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让座道理,褒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逐步提高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让座意识,但不得对不让座者进行个体曝光甚至处罚。一人有难、众人相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在实际操作时,号召、表彰、榜样示范都可以有,分配名额、规定金额、张榜公布甚至聚众索捐,就不能有。 走极端是国人恶习。一强调“道德教育”,对现实中有意无意的“道德绑架”熟视无睹;一批评“道德绑架”,就连全世界通行的道德教育,也连同“脏水”一起泼掉。我的观点有点折中:“道德绑架”不可有,“道德教育”不能无。 在爱走极端的舆论氛围里,折中,有时候更接近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