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3月0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世界输出中国人的价值观

《世界需要良知》
王宏甲 著
中国出版集团
中译出版社
2017年12月
本书收入著名作家王宏甲从2004年到2017年间的演讲稿,演讲地点包括韩国首尔、法国巴黎、俄罗斯圣彼得堡,更有我国近百个大小城市。这些演讲视野开阔,思考深邃,情感真挚深沉,有很强的感染力、启示性。

    袁志坚           

    2018年元旦,著名作家王宏甲惠赠大著《世界需要良知》,书中收入的演讲稿,主要是弘扬中华文明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其中在多个国际学术论坛上,他通过讲述一个历史故事,介绍一部中国典籍,或者阐释一个古老汉字,征引一句中国成语,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阐述中国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表达中国人参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精神。笔者一读再读,获得的启示、引发的思考甚多。

    在全球一体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王宏甲是文化学者、作家,也是军人,非常清楚国际上一些人所宣扬的“中国威胁论”的恶意。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或者故意唱衰中国,都是不怀善意地将中国作为对手,企图遏制中国的崛起,遏制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在王宏甲看来,和西方人的线性世界观、对立思维模式不一样,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圆形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圆融的。“为什么?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西方讲进化,讲以强汰弱,中国人更注重演化。演化注重的不是强可以淘汰弱,而是强可以变弱,弱也可以变强。”对待西方的霸权意识和霸权行为,王宏甲以博大的历史视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列举铁证,申明大义,绵而有力,柔以制刚:“西方列强侵入中国,遇到的最强大的抵抗力量,既不是中国政府,也不是中国军队,而是遇到了伟大的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王宏甲进一步指出,“‘敷文化以柔远’,便是注重用文化治国,并寻求与邻居相安。中华民族的形成,不是靠武力去征服,而是用文化去寻求沟通和理解,寻求同风共俗。”

    王宏甲概括中国文明的本质,运用了诗意的比喻:“古人说伏羲姓风,风被认为是中华最早的姓氏。风繁体字写作‘風’,‘風’的象形描绘是天穹下一条长虫,这是蛇图腾的标志。龙是以蛇图腾为本体,‘融’字的右边也有一条‘虫’,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中国文明的本质,那就是这个‘融’字。能周乎万物、融会天下,就是龙。龙者,融也。融者为龙。”这样的演讲,表现的是中国人极大的文化自信、极大的沟通诚意、极大的发展理性:“我们认识乃至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伟大的融合力,最重要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比其他民族更强大,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唯其如此,才有人类的安全、幸福和尊严。”

    王宏甲在书里一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非常熨帖地融合了现代思想——他用“良知”这个词,概括了当今世界最需要弘扬的人的价值、人性的价值。他在巴黎中法文学论坛言道:“在一切工具之上,应该有能驾驭工具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人的良知,它是唯一可以阻止这个世界坍塌的东西。”王宏甲深刻阐明了良知与工具理性的关系,认为文明生活的目的,不是让物欲侵占心灵,让技术操控人性,让功利驱逐道德。否则,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将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更多的灾难。为此,他在巴黎倡导“世界需要良知”,是对人性弱点的准确把握,是对世界历史的深刻领悟,更是对人类文化的善意期许,对人类权利的坚强捍卫。在这次演讲的结尾,他说:“当今能够拯救这个世界的,不是经济,也不是科技,而是人类的善良之心。”良知能使每一个生命个体恪守底线、保持尊严,确立人自身的信仰。

    如何发现良知?如何传承良知?如何致良知?王宏甲巧妙地引导:“古人说‘你用心想一想’时,不是要你的能力,而是要你的良心。”2015年,王宏甲在党建网上讲解《孔子与中国文化》,以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过程为对象进行了深入论述。他说:“孔子讲的‘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人生哲学,是人本身的成长历程和人的本质属性,包含着人的神圣权利和义务,是社会公理的基础。”“‘仁’字凝聚着孔子的育人思想。一个人只有通过教育具有‘仁’的品质,才能成人。”成为人,合乎人性,塑造人格,便是良知。

    在名为《神圣的教育》的演讲中,王宏甲呼吁“成人比成才重要”。他再次论述:“孟子上承孔子,提出‘良知’的概念,这是把从外部世界得来的学问看作是知识,把从内心即人的善良本性中发现出来的认识称为‘良知’。中国古代教育至迟从孔子开始就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启迪良知。”

    世界需要良知,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良知。王宏甲深信,中国人是可以向世界输出价值观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所谓自信,就是不惧过往,不畏将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首先源自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发扬,如果放弃了本国的历史文化,我们就会失去精神力量。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文化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有些国家还出现了“中国文化热”。我们应该如何传播中华文化、传播中国价值观?我们是否需要更多地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王宏甲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以增强文化对话、建立文化互信为责任和义务,赢得了尊重和认同。

    在巴黎,王宏甲说,“要想能有比较开阔的眼光去关注社会,就应当向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家学习,向五千年来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学习。”在圣彼得堡,他说,“每当踏上这片土地,总有一种格外亲切的感觉。为什么有这感觉?我想,是因为青少年时期阅读过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在我心中留下的亲切记忆。”“如果不会阅读,不愿阅读,我们的世界就太小了。”在首尔,他说,“东亚各国应该在充分珍视自身文明渊源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互相学习,形成相得益彰的文化共同体。”

    文运兴衰,关乎国运兴衰。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中国立场,坚持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还要扩大开放,大胆“拿来”,吸收和转化一切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只要我们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念,聚集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资源,一定能够塑造更加伟大的思想价值,凝聚更加伟大的精神力量。

    (图书信息由宁波市新华书店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