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航拍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 (新华社 发) |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革命年代,我们“站起来”基点在农村;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富起来”起点在农村;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强起来”焦点仍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是必须“高分”完成的新时代答卷。 童明荣 一、充分认识宁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从宁波实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引,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绿色都市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乡村面貌有效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显著增强,“三农”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当前我市“三农”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还不健全,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支撑还不够强;农村产业经济体系不够完善,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新动能还不够强;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够强;农村综合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治理体系还有“短板”;农村基层党建还存在薄弱环节。因此,宁波决胜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乡村振兴也是宁波“名城名都”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乡村不振兴不繁荣,就谈不上“名城名都”。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争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排头兵。 二、牢牢把握宁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 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形势、目标、要求等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变化和趋势:从“四化”同步发展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转变,农业农村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从城乡统筹发展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融合互动成为新型城乡关系的主题词;从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变,乡村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从试点示范向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改革创新成为“三农”工作的主动力;从规模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三农”工作的核心要义;从传统乡村治理向治理现代化转变,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成为“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根据这些新的发展变化和趋势,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宁波要拉高标杆、对标先进,争创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争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排头兵,着重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干道和综合枢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七条道路”,第一条就是城乡融合之路。宁波城乡融合发展现实基础较好,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具备了争创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基础条件。要充分发挥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美丽小镇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要打造一批城乡融合载体,在城市和乡村结合部,规划建设一批体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三产融合、产城融合的郊野美丽乡村综合体、田园综合体、休闲庄园等新型城乡融合载体,促进城乡融合对接发展。要完善城乡融合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按照“怎么顺、怎么干”,推动“多规融合”及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相融合,以政策体制创新引导城市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二是推进农村产业提质增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要走品牌化道路,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打响种业强市品牌。要走集聚化道路,加快推进农业产能向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转移集聚,建成一批高能级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式、园区化发展。要走融合化道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民宿经济、林下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走开放化道路,巩固农业外贸强市地位,鼓励农业经营主体“走出去”,着力培育一批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副产品出口规模和附加值,加强省际粮食产销合作。 三是加快推进高水平美丽乡村建设。把高水平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宁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抓手,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为宁波最具影响力、最耀眼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抓示范创建,优化美丽乡村全域规划,推动县、乡、村三级联动,坚持点、线、面有机结合,创建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典范镇、典范村、风景线,成为全省、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排头兵。要抓补齐短板,着力围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建、治危拆违、农房建设、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加大投入,重点发力。要抓品质提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农村安居宜居美居专项行动,加大“浙东民居”改造力度,推进村落景区化建设,推进建房、建村、建景有机结合,提升乡村品质。要抓特色塑造,结合乡村实际,因地制宜打造产业特色、资源特色、区位特色、文化特色、建设模式特色、形态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和同质化现象。 四是加快推进富民强村。富民强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落脚点,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努力让农村更美、让农民更富、让农业更强。要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坚持“造血”和“输血”相结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三资”(资源、资产、资金)管理、“四制”(股份制、租赁制、合作制和混合制)发展为主要路径,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新途径、扶持新模式和运行新体制。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千方百计扭转农民收入增幅放缓的态势,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农民就业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财产性、工资性、经营性和转移性收入,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力度。要大力培育新时代农村好乡风,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尤其要通过干部进礼堂宣讲方针政策、城市文化下乡、开展农民群众性文化活动等举措,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功能作用,使文化礼堂成为干部群众的“连心桥”、移风易俗的“大舞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要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推广“村民说事”制度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纳入基层党建述职内容,着力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 五是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乡村振兴的主动力,要把改革创新贯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始终。要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投融资、“三位一体”农合联等体制机制改革,谋划实施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林地制度等新的重点改革项目,着力提升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配套性。要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农业农村科技投入,加大“三农”领域科研院所建设引进力度,加强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研究攻关,构建新型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快人才培育开发,大力实施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开发工程,支持海归人才、高校毕业生、“农创客”、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各类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三、强化宁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强化保障措施,把党的领导贯穿“三农”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保障力度。 一要健全党领导“三农”工作体制机制。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总体要求,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总指挥”,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加强工作力量和资源要素支持,切实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 二要强化责任落实。明确宁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完善督查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点、落地、落实。 三要强化要素保障。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提升对乡村振兴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用地指标保障水平。 四要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好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村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全域规划等各项规划,做到分类指导、因村制宜、精准施策。 五要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本要求,加强对“三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和关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 (作者为市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