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3月08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险+”提升城市灾害管理“韧性”

宁波150多个保险创新项目助力灾害风险管理和社会矛盾化解

    编者按

    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争当金融改革排头兵,是国家赋予宁波的重要使命。围绕全域保险与保险全产业链“两全”路径,我市加快保险创新步伐,新项目、新产业、新经验不断涌现。本报今起推出“保险创新看宁波”栏目,刊登具有示范与推广意义的宁波保险创新好做法、好模式,营造良好的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氛围。

    本报记者 孙佳丽

    昨日,英国驻华大使馆和中国保险学会在宁波联合举办了一场“韧性城市:城市灾害管理新路径”的主题论坛。随着极端气候带来的自然灾害对城市影响日益增多,如何增强政府部门灾害管理的“韧性”成了与会专家关注的热点。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开放系统面临着更多未知风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始走向瓶颈期。由此,一种新的理念——“韧性城市”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韧性”?“韧性”,有弹性和恢复力两方面的含义。“韧性城市”,就是在灾害面前拥有从变化和不利影响中反弹的能力,以及对困难情境的预防、准备、响应并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

    “去年,中国因气候灾害带来的损失达200亿美元,政府部门开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城市‘韧性’是大势所趋。”来自英国驻华大使馆的气候变化和环境事务主管康霖说。

    在英国金融部门担任主管的亚历山大·米尔恩认为,保险是政府部门抵制自然灾害的前沿阵地,在增强城市的“韧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说,除气候变化外,未来城市还会迎来网络风险。因此,政府部门要与保险业开展充分的合作,建立风险转移机制,运作风险防控中心,利用“保险+”的模式,用保险的力量做好风险管控。

    其实在通过“保险+”增强政府部门灾害管理“韧性”方面,宁波已为全国输送了许多“宁波经验”和“宁波模式”。宁波先后推出了150多个保险创新项目,将保险广泛应用于灾害风险管理和社会矛盾化解等领域。

    宁波于2014年建立了公共巨灾保险制度,3年来已累计向16万多户(次)居民家庭支付救助赔款9500万余元,83.7%的受灾群众对公共巨灾保险实施效果表示满意;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城镇住房综合保险和电梯综合保险,目前已降低承保电梯的风险发生率;2008年开始建立的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制度,让95%以上的医疗事故得到了妥善解决……

    “‘宁波模式’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把政府部门和市场、社会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王和说,目前,我国已将保险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并通过“保险+”,例如农业生产保险、地震保险、水稻和小麦领域的指数保险等,将政府部门灾害管理的功能从直接提供服务转变为间接保障。

    在如何利用“保险+”方面,英国Willis Towers Watson常务董事戴维·西蒙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在选择投保项目时,政府部门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可能遇到的灾害风险,并了解保险产品的构成、覆盖范围、响应速度等,制定相关机制保证投保时作出正确的选择。政府部门也要放开对相关保险产品的限制,为保险产品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支持。

    对宁波而言,在风险面前,如何再多一点“韧性”?据了解,宁波将继续实施“保险+”战略,尤其通过“保险+服务+科技”的模式,让保险成为服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韧性城市”的重要支柱,提高城市的防灾减损能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