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村民住上了崭新的别墅。 |
 |
河道两岸绿树成荫。 |
 |
开办了全市首个乡村老年食堂。 |
 |
制图 韩立萍 |
本报记者 王博 鄞州记者站 杨磊 通讯员 毛亚听 位于鄞州区云龙镇的上李家村,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波的副食品基地,1988年,村里正式启用我省第一个村级沼气综合工程,后被授予“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1992年,获得“全球500佳国际环境保护村”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世纪交替间,该村变得“沉默寡言”,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村庄的发展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村里矛盾日趋突出。 最近十年,上李家村再度崛起。全市首创“四统一联”新农村联户自建方式,新建了300套联排别墅及140套小高层住宅,让村民全部住上新居;利用空弃场地,建成1.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出租,催生出一批新产业集群;引进光伏发电,大胆尝试发展绿色环保经济;打造村文化礼堂,成立全市首个乡村老年食堂,让村民幸福感再次满溢,获评“全国文明村”…… 日前,记者走进上李家村,探究其再度焕发活力、实现“凤凰涅槃”的背后故事。 光环之下 一个小村的沉浮二十载 上李家村是鄞南平原上的一个以李氏为主姓的小村。上世纪70年代后期,该村独立建置。当时,村里一无资金积余,二无固定资产,村委会一班人只能挤在旧祠堂里办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成表因势利导,兴办五金厂、彩印厂、粉末涂抹厂,让上李家村得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逐渐脱贫致富。 当时,市场上供应的猪肉是靠农户散养的。捕捉到市场先机后,1986年,李成表带领村民,在距离村庄500米的地方建起了年产10万只肉鸡、1万头猪的大型畜牧场,成为宁波市副食品供应基地。 畜牧场越办越红火,猪粪鸡粪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此,李成表带人到上海学习先进经验,并于1988年建起以猪粪为原料的大型沼气工程。猪粪发酵后,剩渣已经没有公害,成为理想的农业基肥,所产的沼气能满足全村村民的煮饭烧菜需求。由此,上李家村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 1992年,上李家村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国际环境保护村”称号。当时评语是这样写的:“过去十年里,上李家村在生态农业中付出了极大努力,并最终成为该领域的一个典范。” 俗话说:“山坡好上,山尖难爬”。“全球生态500佳”的称号,令上李家村一时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顶着“明星”光环的上李家村,其后的发展却没能如外人预料的那样顺风顺水、轰轰烈烈。在周边村落快速发展的映射下,上李家村的发展步伐越迈越小,步入了十多年的“蛰伏期”。在此期间,村委会一班人经历了新老交替。村民们一方面对村子的发展给予了更高的期望,另一方面也在对比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越感,村里矛盾日益突出。 涅槃重生 现代化新农村盛装再现 时光机已经穿梭到2018年年初。出现在记者眼前的上李家村,有了现代化的厂房楼宇、气派的公寓别墅、纵横的道路和幽静的公园亭榭,与繁荣的都市别无二致,但又过滤了都市的喧嚣嘈杂,让人不由得赞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幸福感必定爆棚! 一旁陪同的上李家村村支部书记李德龙笑道:“那是必须的!别看我们村子只有0.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也只有206户477人,但我们去年人均收入3万多元,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可不是一般的高!” 盘点过去十年上李家村的发展成绩,可以说是老先进迸发出新活力。 2007年,牧场转制,村里利用空弃场地,建成1.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出租,催生了一批新产业集群,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年,通过“四统一联”的改建方式,全村拆迁居民170户,共拆除旧农房2.1万平方米。2009年,村里开始建造新房。次年,151套靓丽整洁的连体别墅建成,村里老旧的供电线路、自来水管网等也进行了升级改造,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盛装再现于鄞南平原上。2011年底,村里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后来又新增了村级金融服务点和村邮站,解决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难题;2016年,140套小高层住宅和一批别墅建成交付,村民全部住上了新居。 在备受关注的环境方面,上李家村也敢为人先。2012年,在全省五水共治开始之前,上李家村就进行了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生态处理,将全村的生活污水通过专用管线集中到污水处理池,达到国家一级排污标准后排放。考虑到村民自古有在河边洗衣的习惯,村里投资40万元,筑河坝,翻水站,构建可控自循环独立水洗系统,让村民依旧可以在河边洗衣服,只是洗好衣服的水会自动流入污水管网进行处理。 党建引领 村庄发展的活力之源 2008年3月,李德龙当选为村支书后,就把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作为第一件大事来抓。他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分成若干小组,将村里的100多家拆迁户走访了一遍,了解他们的需求,作为拆旧建新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村里又组织全体党员、村民代表进行多次讨论,最后大家一致同意,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配套、统一管理、联户自建的“四统一联”改建方式进行新农村建设。由于前期工作做得细致到位,之前5年都没有“啃”下的拆迁“硬骨头”,在短短6个月内就“啃”下了。 村民幸福指数的提高,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村里厂房建好后,急需招商引资。2008年一个大雨倾盆的晚上,得知鄞州区某企业有到上李家村投资的意向、却仍顾虑重重时,李德龙带领村里的几名党员冒雨登门,一番长谈后消除了对方的顾虑,这家企业次日就到村里签订了投资协议。去年,上李家村还尝试发展绿色环保经济,引进了光伏发电项目,利用厂房屋顶建造太阳能发电装置,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50万元。 “经济发展是基础,新村建设是抓手,党建服务是保障,共同富裕是目标。”李德龙说,通过全村上下几年的努力,村集体经济从原来的负债1000多万元发展到如今的3000多万元积累。 “我们治理村庄的秘诀是‘党建引领’。村干部一人分饰多角,不仅是村里各项决策的执行者,更是群众的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李德龙说,每月20日是村里的组织生活日,也是开展法治培训、普法学习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日子。村里还实施了网格化管理,每个支委联片区,每个党员联村民,让基层党组织的力量覆盖到全村每个角落。在此前的全省党建工作考评中,上李家村被评为五星级党支部。 前不久,上李家村开通了“书记一点通热线电话”,但凡村民有困难需要救助,有纠纷需要调解,有疑问需要咨询,有问题需要举报,有建议需要沟通,可以随时打电话给李德龙,而李德龙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也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群众中间,帮群众排忧解难。 民意为上 村里的事村民说了算 上李家村有40多名高龄独居老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为此,上李家村制订了一系列优待老人的措施。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每人每月400元的用餐标准享受一日三餐,本人承担200元,其余由村里补助。对于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还由村里埋单,请工作人员提供上门送餐、理发、送药、陪同就医等服务。如此一来,老人们能安享晚年,在外工作的子女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记者还了解到,该村的老弱病残弱势群体,在享受政府低保、社保政策的同时,还能享受村级老年社员退休福利金待遇。老年退休社员男满60岁、女满55岁,每人每月可领取300元村级福利金。同时还能享受全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和社员大病住院费补助。全村每年福利待遇支出220多万元。 在贴心为村民排忧解难的同时,上李家村还特别尊重每一位村民的合法权益,村里的大小事情都摆到台面上集体协商。为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村里决定出资建造文化礼堂。文化礼堂怎么建,建成啥样,都由村民说了算。最终,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决定开设村史陈列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场所。如今文化礼堂天天开放,村民们早上来健身、晚上来活动,其乐融融。 今年,上李家村刚修订了新版村规民约,对村庄生态、环保、平安、文明等方面,通过一系列村规进行约束,让农村的问题由村民自己管理解决。 有了听民意、讲民主、办民事的“治村法宝”,上李家村的村集体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一轮的跨越,获评“全国文明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