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塘四村危旧房改造项目签约现场。 (陈朝霞 摄) |
本报记者 陈朝霞 通讯员 江丽珍 本月3日,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高塘四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如期完成签约,共签约2358户,签约率达99.79%。 2017年6月,该项目启动。11月27日,签约启动。 高效签约的背后,是西门街道联合相关部门合力攻坚,拔钉子、啃难题的结果。 锲而不舍的万里追踪 征收启动之初,工作人员发现,高塘四村41号有一户产权人郑某已举家移民美国定居。房屋抽签近在眼前,如何联系上房屋主人?工作人员立即前往派出所、出入境管理处等处,但是均无法找到郑某的个人信息。 工作人员锲而不舍,通过各种渠道继续打听郑某的联系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联系上郑某托付管理房屋的国内朋友。但郑某与该朋友之间只通过电子邮件沟通联系,没有实时交流方式。工作人员没有气馁,多次催促朋友留言。 两个半月后,终于与郑某取得联系。而此时正值圣诞节期间,大使馆休息,无法办理签约委托公证。工作人员又不顾10多个小时的时差,在凌晨2点通过微信与郑某取得联系,最后在律师的帮助下,在抽签前夕取得委托公证,如愿抽取房源并顺利签约。为此,郑某多次来电深表感谢。 急人所急的细致服务 80多岁的独居老人毛阿婆双眼视力接近失明,女儿每天上午会来探望一会,其余生活靠社区照顾。为了让毛阿婆及时并详细了解征收政策,工作人员20余次上门,从发放征收通知、征收意愿征询、房产证明收集,到同意征收签约等全过程,不厌其烦地对毛阿婆一对一讲解。“房屋拆迁是大事,对毛阿婆这样的独居老人等特殊人群,必须十分细心和耐心地讲透政策,为他们分析最适合的安置方案。”征收四组组长邱红明说。 76岁的许大爷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动受限,他儿子由于脑溢血瘫痪在床,即将成年的孙女则需要独立房间。为此,许大爷提出了“需要3室1厅、电梯房”的要求。而安置房源紧缺,尤其是大户型的房源更是抢手货。眼看房源越来越少,工作人员急许大爷之所急,多次带领许大爷老伴实地看房,为他们挑选到一套在他们经济能力范围之内的103平方米的3室1厅房子,让许大爷全家十分满意。 令人欣慰的亲情友情 房屋产权属于公房,工作组每天需多次赴房管所查询产权人信息,回来后则要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加班加点是常态。征收东片六组组员相对较少,组长王波带领组员,不分昼夜挑起重担。王波爱人需要值夜班,两人只好把年幼的孩子放到年迈的奶奶家照看。从去年6月项目启动到签约完成,短短8个月时间,王波的头发明显白了许多,可他的口头禅总是“没事”。 对工作组人员来说,深入居民家中,细心了解居民需求,热心宣传政策,耐心解难答疑,是每天工作的“常规动作”。在一次次与居民认真沟通、有效互动后,大多数居民和工作人员建立了亲情、友情,理解支持和配合着签约工作。去年12月13日,高塘四村危旧房改造东片区第四组创下了项目改造征收的纪录——日签32户。看到这一场景,第四组工作组长俞立红由衷地感叹:“工作是辛苦的,心情是愉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