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大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3月1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体化进入2.0版 全面融合时代来了

对接长三角,宁波如何“抢跑”?

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夜色下的宁波杭州湾新区绚丽多彩。(魏涛联 摄)
前天,2018国际半导体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新华社 发)

    本报记者 俞永均 

    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派出的人员在沪集体办公;三省一市深化交通、产业等12个方面的专题合作,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紧锣密鼓;通苏嘉甬(南通至苏州至嘉兴至宁波)铁路勘察设计项目开始招标,宁波直达江苏将有一条“短路”……

    新时代需要新抱负。在世界各城市竞争转向城市群竞争的新态势下,长三角正在合力下一盘大棋。

    “我们将通过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上海团开放日上如是表示。

    长三角全面融合时代来了。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重镇的宁波,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融入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大潮中“抢跑”?

    争雄全国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时代在深刻变化。在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城市格局已被改写。原先“北上广深”变成了“北上深广”,电商的兴起又让杭州使出了洪荒之力。

    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经济增速分别为6.7%、6.9%、8.8%和7%,深圳赶超势头明显。上市公司总市值排名前六名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广州和南京,宁波跻身前十。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透露,全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前三强分别是广东、江苏、北京,上海位列第四。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肩负长三角一体化“领头羊”重任的上海,如何发挥排头兵作用,带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腾飞?在国内三大都市圈的实力比拼中,长三角如何与京津冀、珠三角争雄?

    在去年底获批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上海提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今年初,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主要领导进一步作了商议,形成许多共识。随后,承担长三角合作与统筹任务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开始运作。目前,该办公室16位工作人员全部到位,其职责包括负责研究拟订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体制机制和重大政策建议,协调推进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项目,统筹管理合作基金、长三角网站和有关宣传工作等。

    “长三角的发展形态在变化,原来是一个特大型城市带动其他城市,现在则是其他城市与特大型城市共同发展。”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郁鸿胜说,杭州、合肥、南京、宁波等多个都市圈的迅速成长,对于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是有利的。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正聚焦五方面问题:一是规划对接,比如修复几十条“断头路”;二是战略协同,复制推广区域内的好经验;三是深化交通、产业等12个方面的专题合作;四是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长三角地区统一大市场,共建一批开放性的合作平台;五是完善机制。

    作为浙江和宁波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宁波杭州湾新区和慈溪市已率先感受到了这股春风。近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郑栅洁在两地调研时强调,要全面对接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规划,当好大湾区建设的标兵,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分工合作,主动承接上海的功能外溢和产业转移,集聚更多的优质资源要素,抢先一步获得杭州湾经济区建设的巨大红利。

    接轨上海

    建好“宁波都市圈”

    多年来,宁波一直主动接轨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积极承接上海的辐射,充分用好上海的溢出效应。特别是最近两年,我市与长三角城市互动频频,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机制。

    201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会议提出,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到2030年,长三角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被国家定位为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重要城市后,我市在交通建设、港口合作、产业对接、科技创新、商贸旅游等重点领域,加速推进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的一体化。

    2016年7月,宁波杭州湾新区宣布全面启动沪甬合作示范区建设,并提出全方位接轨上海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十三五”期间每年引进上海投资项目200亿元以上。去年,上汽大众汽车跻身宁波第三大纳税大户,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成为复旦大学在上海市以外最大的科技孵化平台,上海麟沣在新区设立了医疗器械产业园。

    通过在沪连续举办“宁波周”活动,宁波与上海合作的重大项目超过700个,总投资突破1200亿元。仅科技人才方面,两市近年来达成的合作项目就有数千个,宁波从上海引进各类高级人才数千人,院(校)、企共建科研机构超百家。

    “上海与宁波共同推动长三角城市一体化和协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上海市主要领导评价道。

    不仅仅是上海,宁波与江苏南京、太仓,安徽合肥,以及省内的杭州、舟山、台州等长三角城市的合作广度、深度和强度不断加大。以港口为例,2009年,宁波舟山港在江苏太仓投资建设了第一个大型专业化矿石中转码头——武港码头;2016年11月,宁波舟山港集团与南京港集团合作成立南京两江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宁波还开通了至合肥的集装箱班列,开拓安徽阜阳、淮南等地内外贸货源,通过皖北海铁通道到达宁波舟山港。

    制造业发达的宁波,还与安徽合肥、江苏宿迁等长三角城市实现劳动力资源互补。主营超高纯度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的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建立了占地1.2万平方米的产业园。“该园区投资额超过2亿元,每月可生产靶材成品1500片。”公司负责人说,合肥等城市正在加速崛起集成电路产业,对高纯度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需求巨大,“而且,这里科技人才充足。”

    随着“沪杭甬大湾区”概念受关注,宁波与杭州等城市的联系更紧密。去年8月,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赴宁波考察时提出,杭州将放大视野、迈开脚步,在打造大湾区方面加强与宁波的交流合作,共同唱好“双城记”。

    “近年来,宁波各地、各部门都在主动接轨上海,对接长三角。”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园区经合局局长鲁旭鹏说,去年园区招商部门频频赶赴一线城市寻觅人才与合作伙伴,其中在上海留下了将近一半的招商足迹,“上海共有70多家外国领事馆,绝大多数世界500强企业在沪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机构,这里绝对是招商‘大磁场’。”

    全面融合

    宁波该扮何种角色

    “眼下,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将从1.0版本上升到2.0版本。”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学良表示,2.0版本就是要突破行政壁垒,在新型城市合作中带来新的发展增量,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名副其实的更强、更巨、更聚的世界级城市群。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入2.0版本的全面融合时代,宁波该担当何种角色?

    “宁波舟山港是长江经济带龙头的两只‘龙眼’之一,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又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其中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专家认为,宁波要用足用好港口优势,与上海唱好“双港记”,为长三角城市“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优质港口物流服务。比如,宁波可向长三角城市输出海上丝路指数、专业航运保险等港航服务。

    宁波要发挥外贸名城的优势,携手长三角城市深入推进外贸转型升级。“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今年11月在上海举办,宁波能否在进口博览会前后策划一些活动,从中分得一杯羹?”市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宓红建议道。此外,宁波可与上海以及长三角城市进一步加强合作,努力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办成全国性贸易平台,助推长三角进口贸易发展。

    用好长三角地区的高校资源,锻造宁波制造新竞争力。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是知识和科技高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在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大手笔打造全国第一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也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和国家实验室,科研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未来几年,宁波要借势借力补足科教短板。

    另一方面,宁波要用好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优势,有序转移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上海与江苏通过园区共建推动产业转移风生水起。”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兴景表示,宁波要延伸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在安徽、江苏省的劳动力大市跨区域建立“飞地式”分园区,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利益共享机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对宁波的角色作了定位,即成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杭州、舟山等周边城市的合作,共同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宓红认为,宁波若能抓住长三角全面融合的机遇,和上海、杭州错位发展,实现宁波都市圈和浙江港口经济圈“两圈”联动与融合,做大做强都市区,就能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当前,全国各地正围绕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工资待遇,降低生活成本,完善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展开人口争夺战。有关资料显示,去年宁波净流入人口13万,位居国内主要城市前列。随着“三抢”“六争”战略的深入推进,落户新政实施,一个让国内外各类人才和务工人员更加向往、更愿工作、能够定居的大宁波,正向我们徐徐走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