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跟着太阳走一年》,看到书名让人不由想起海子的诗句:“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这是一本什么书?我认为,它是一本介于科普读物和文化随笔之间的优秀作品。这本书,是用听觉、视觉和触觉来阐释节气的意义,在行走中把握传统节气,领悟当下生活。 《跟着太阳走一年》,其实走的可不止一年。2013年,该书入选国家图书馆、新浪网等主办的“‘书香未来’——为少年儿童推荐一本好书活动”,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的一本好书。2015年春,《跟着太阳走一年》加新腰封“过去的人生活在节气中,现在的人生活在天气中”,多次登上当当网非虚构图书榜(地球科学)。2017年,新版《跟着太阳走一年》唱着“五大发明,四时跟读”惊艳登场。不久,便进入2017年浙版好书年度榜TOP30,在人文社科类列第五。网上有人评价道:作家带着对太阳的敬畏,跟着太阳,以节气为点,以亲历的情感为线,从节气说明到节气感悟,后或散文、或诗词、或歌谣,走过四季,迎来一个圆满——我们跟着亲历者的文字,不知不觉陷入亲历者的情感之中,同时也触动了读者自己年复一年积淀在脑海深处的岁月之痕。 《跟着太阳走一年》,一个“走”字可谓传神。我认为,“走”有三层含义:一是学习知识,学是走的基础。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多读书,才能行更远路。多读书,读好书,可以领悟更多的人生意义,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作者说,自己来自农村,生活在城里,不知是农人还是市民,但知道存一份敬畏在文字里。作者选择了二十四节气,动笔之前就抱着当“学生”的心态,买了不少书,更借助网络,掌握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知道了小麦对人类的贡献;通过学习,知道了江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二是走进乡野,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行走。不是简单地走出户外,而是把一颗浮躁的心放在乡间,接受大自然的滋养。譬如,芒种节气前,作者准备写水稻,就利用周末从宁波南站出发,坐中巴车沿姚江而上,赴余姚问津河姆渡。此行,作者感受到,对供养人类的最主要的作物水稻,除了知道“粒粒皆辛苦”外,还是得“有点敬畏之情敬畏之举的”。初冬时节,作者回到河南老家,一个人上山下山,一个人在大自然中安步当车,感受到“冬的宁静,冬天的简约”。 三是立意创新,这是对走的深化。节气,蕴含着中国人关于时间的诗意,过节气生活就是过诗意人生。没有节气,生活会乱了方寸。同样,没有思考,人生意义无从谈起。作者学习了知识,体验了生活,接下来是将24个节气写成24篇文章。如何独出机杼,如何融会贯通,如何形成一个整体的“大意”?作者用敏锐的眼睛捕捉一草一木,然后感悟哲思、拓展新意,于是书中妙句随处可见。比如,“从立春到大寒是一年,从大寒到立春只一瞬。”再如,“节气,是中国人的作息时间表,敬遵时令,便是达人。太阳照顾地球,众生谦卑生活。”一个出色的作家必定有自己很得意的文字,作者坦言,“我不敢说是好的写作者,但我在《跟着太阳走一年》中也有一些自己偏爱的文字。”这话,让人感受到作者的谦逊,更感受到作者的自信和底气。 对天地大美的欣赏和思量,对一年四时的敬畏和顺从,对流逝光阴的领悟和把握,对自我生命的认定和热爱,这是我从书中读到的。《跟着太阳走一年》完成了,而作者“三耳秀才”还在走,还在感悟:在跟着太阳走的旅途中,我会走得更远,到达更远的远方。更远的远方在哪里?更远的远方就在一颗赤子之心中。我相信,最美的风景一定在心动时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