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3月2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奇招“抢才”,更要用实招“留才”

    陆 仁

    据《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推出人才新政,为招揽人才各出奇招,颇引人注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地的人才政策也再度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热议的话题。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如何敞开门户“招才纳贤”,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大学问。关于人才引进工作,过去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无外乎“招人才”“引人才”“挖人才”。而当下,包括宁波在内,很多城市喊出了“抢人才”的口号。这一个“抢”字,生动地反映了各地对人才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区域竞争加剧背景下那种“求贤若渴”的急切心理。

    应该说,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整个社会的人才总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像宁波,截至2017年底,人才规模已接近220万人。从数量上看,不算少。但放眼观之,人才特别是各类高端人才仍是一种稀缺性资源,这种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既然是“稀缺资源”,要想让更多人才为我所用,“争”与“抢”也就在所难免了。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从生产力的角度而言,人才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自由流动,是正常现象。尤其是现在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才俊,他们更加崇尚自由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愿意做自身命运的主宰者。过去,多数人的就业岗位往往是“一选定终身”,而现在年轻人“跳槽”成了家常便饭。如何让各类急需的人才抢得来、留得住,像树木一样在本地扎根,需要动一番脑筋、下一番功夫。

    衡量人才的价值,相应的薪酬待遇、条件和保障是绕不开的话题。为提高本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多城市在政策力度方面比拼。除了常规性的待遇,买房优惠、租房补贴、项目资助等方面也“水涨船高”,投入一个比一个大,各类补助、补贴也是层层加码。这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短期内一个地方如果不能形成政策上的优势,不仅难以吸引高端、紧缺人才,现有的人才资源也可能被别的城市抢走。

    但从长远看,“留人”不能光用“薪”,还要多用“心”。这个“心”,应当包含人才后续培养、管理、激励和服务等方方面面。比如,就各级政府部门而言,应该更加注重政策的人性化和配套性。人才引进之后,要有跟进的服务措施,能及时关注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尽可能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在细节上体现对人才的尊重和关怀。再如,就企业而言,除了用待遇留人,还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营造好拴心留人的软环境,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留住人才,提供能够让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是关键。倘若一个地方引进无数“千里马”,却让他们去“耕田”甚至“拉磨”,这不仅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影响后续人才的引进。实现人才与岗位匹配,美国的经验值得一提:目前,全世界最有实力的人才中介公司及猎头公司近80%集中在美国,其各类人才中介及职业介绍公司逾两万家。美国人才竞争激烈,但由于市场完善,供求双方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吸引、整合、推进之下,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进行双向选择,实现人才要素与其他要素的优化组合。这方面,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探索。

    留人,环境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一个城市形象的形成,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其中口碑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肯定抑或否定一个地方,总会对其整体环境作出相应的评价,进而影响其他人的判断。这里所讲的环境,大的方面包括城市品质、文明程度、对外影响力、创业氛围和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中所占据的地位等。小的方面,包括城市的包容度、生活的便利度、城市管理者对群众意见的尊重度等等。这些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才慕名而来,才会有更多的人才选择留下来。

    人才从来都是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如何在“抢人”的同时,做深、做细、做实、做优、做透“留人”的文章,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思考。总之,千条万条,“抢”不来人才就是“白条”;这招那招,能够留住人才的才是“实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