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影海报 |
刘小波 在领略了《摔跤吧!爸爸》的印式进阶打怪歌舞片后,今年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继续用这一模式讲述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总体而言,本片完成度非常高,想要表达的都得到了完美表达,而且不腻人,不露痕迹,该大胆的大胆,该回避的回避,相比于国内很多想要表达一些敏感议题的电影作品而言,这部电影堪称教科书。最难能可贵的是,这部“教科书”中没有直白的宣讲,有的只是贴合剧情和人物性格设定的丰沛感情。 猴神大叔帕万是信奉印度教哈努曼大神的小人物,从小到大一事无成,儿时父亲培养他学摔跤不成,长大后单单考高中就考了十一次,最后考上后自己的父亲竟然因为激动而兴奋死了。虽然夸张,但联系到《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典故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再加上影片的喜剧属性就更加可以理解了。之后,猴神大叔帕万来到父亲一个朋友家,一进门就指导正在摔跤的两个人如何摔跤,这也为后面他的突然爆发埋下了伏笔:一旦是为了正义,他的摔跤技术就如有神助。他的单纯和对哈努曼神的信仰很快就征服了女主角的心,之后路遇小女孩莫妮,在女孩童真的眼神注视下决定送其回家。可能会有人问:小女孩为何会选中帕万?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磁场,尤其是儿童,他们最能够从外在一眼就看出你的本质来,特别在一个以宗教信仰为基本背景的电影中。 影片最大的主题就是对人的关爱,特别是对最纯真的儿童的关爱,对一个和父母走失的小女孩的关爱。国内最近比较有名的类似影片有黄渤的《亲爱的》和刘德华的《失孤》,两部影片都太过于写实,故事性又不强,造成感情浓度略显欠缺,对观众的震撼力也就大打折扣。而且主题止于打拐,没有涉及更深的社会现实意义。比较起来,《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就有“野心”得多,它以送莫妮回家为躯壳,讲述了一个涉及不同信仰不同国家的关于爱和宽容及和解的故事。 开始时,帕万认为不会说话的莫妮一定是婆罗门种姓,当最后发现她竟然是个穆斯林,进而在观看比赛时发现她是个巴基斯坦人后,女主角父亲吓得差点跳起来,并威胁帕万如果再管闲事小心自己女儿和他的婚事,还为他找到了送女孩回家的途径:找人偷渡。可是在交了15万卢比后,帕万却发现对方是个人贩子,将莫妮送到了妓院。这里影片直面印度社会的阴暗面,将宗教面纱笼罩下的脉脉温情毫不留情地撕碎。小萝莉此刻的眼神实在让人揪心,让帕万的摔跤技术完全爆发。紧接着就是跨越国境线的桥段,拍得既搞笑幽默又令人感动:信奉哈努曼大神的帕万拒绝欺骗,反而三番五次要征得巴基斯坦军方的同意。可能在很多人眼里,他的这种耿直就是傻,但信仰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是如此让普通人匪夷所思,你不能用逻辑和道理去理解它。对于信仰的坚持让不同信仰的巴基斯坦军人为之动容,这又让人想到当年唐玄奘在跨越唐朝边境时的遭遇。 众所周知,印巴之间一直争端不断,彼此充满仇恨。正因为如此,这部影片的某些镜头在印度国内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但导演用莫妮这个萌得足以让人融化的小萝莉巧妙地在感情层面上俘获了印巴两国国民的心。她虽然没有说话,却唤起了观众心中本能的那份善意,那份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爱护,不论身处哪个国家,信奉何种宗教。当然,如果一味表现猴神大叔帕万如何不遗余力送莫妮回家,电影就不会这么抓人,还需要展现帕内心的矛盾和纠结,比如一开始他有着很多偏见,拒绝吃牛肉,不愿意踏进清真寺,但是为了送莫妮回家,他一次次地自我解构,同时又自我建构,从一个封闭在哈努曼大神信仰中的狭隘教民中走出来,成为一个将价值观建立在更纯粹更基础的“人”的意义上的信仰者——这是当年很多宗教创立者出发的地方,也是众多宗教可以建立对话的基础,这个基础超越政治正确和宗教分野,当然也就最终赢得了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人民的谅解和呵护。人心的善意能穿透一切既有的藩篱。当我们看到两国的普通民众因为一段视频而放下他们世代沿袭的仇恨和偏见,统一思想和行动时,感动油然而生。 影片对既有规则的挑战也是很明显的,如清真寺的阿訇对帕万这个异教徒笑着说,“我们欢迎所有人,所以才永远不关门”,似乎是对印度教的一种责备;再如阿訇说这么美的地方只可能在克什米尔时,帕万下意识地觉得这是印度国土,可是阿訇很坦然地说克什米尔有一部分是在巴基斯坦境内的,这也直接谈到了印巴冲突的核心议题,即克什米尔争端。当然也有挥向巴基斯坦的鞭子,如军方高层对帕万间谍角色的无理由认定,各个电视台对播出帕万不是间谍的报道不感兴趣,更喜欢挑起仇恨的新闻。然后又用军方一个中层和电视台的回心转意化解了这种尴尬,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最后帕万离开巴基斯坦时,他向身后的巴基斯坦民众行了一个真主保佑的礼,而小萝莉莫妮则还以印度教的罗摩神万岁。不同的神回应共同的渴望与祈求,最后帕万和莫妮的再次拥抱很好地化解了两国民族、国家以及信仰的隔阂,成就一部超政治正确的优秀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