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必须节制: 我们从金融危机中学到什么》 [德]沃尔夫冈·朔伊布勒 著 商务印书馆 2017年9月 本书作者沃尔夫冈·朔伊布勒,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是德国政界的关键人物。他不仅是科尔时代过渡到默克尔时代的关键人物,并且自2005年起先后在默克尔内阁中担任内政部长和财政部长。作者的专业能力也受到广泛好评,在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的欧洲财长排名中,他位列第一。 |
朱晨凯 经历了2008年由美国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一时间受到了各国经济学界的尖锐批评。对此,德国现任财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在他的新著《未来必须节制:我们从金融危机中学到什么》中毫不讳言:我们必须对失误与偏差寻根究底,去思索这场危机如何演变成一次制度性的威胁。 作者认为,在全球化条件下,可以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内做出必要的校正。这是适宜且最佳的道路,借此可以确保自由、富裕与安全。书中的多处论述,诸如经济与社会安全的基石、利己与利他、民间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力量、文化的多样性与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化等,角度精准,分析深入浅出,引经据典,列举实例,给人启迪。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作者给出的“药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将责任与自由绑定”。作者在书中指出,资本主义不是一种可以自我充分调节并再生的制度,强调将责任与自由绑定的一个途径,还是要依靠国家的调控。德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后的政策并不是去救大银行,而是建立一揽子计划来提供流动性、提供信贷,从而保障金融基础,目的是建立共同信任。再者,重新建立盈利与亏损,风险与责任相互挂钩的措施。例如,限制银行向第三方转嫁风险等。德国联邦政府整顿银行的模式,是毫不含糊地削减资产负债作为复苏的前提条件。 另外,作者对评级机构在缺乏透明度和没有真正建立起可信度方面,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德国在拥有大型企业集团与大型银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继续发展德国广大的中小企业。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小企业与社会伙伴及客户之间是直接接触的,企业管理是家庭传统式的,这些都与社会价值观紧密相连,这些中小企业与个体的人之间的责任是最直接的;二是企业家非经理人,他们是支撑着社会进步的阶层、团体力量及行为方式。 除了反思金融危机本身之外,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增长的目标就是为了增长吗?这个似乎深刻如哲学式的问题链接到现实中的体现就是,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发行过量的货币,这类货币政策的功效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大程度上已经趋于减弱。如何摆脱这一陷阱?作者认为要建设一个“走出供给与需求”的世界。具体到个人,就是哪怕在物质世界中,也要保持节制。从具体的国家经济政策层面,非常值得全世界政策制定者来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富裕地区如何支援经济贫困地区?这不仅是指单个国家不同地区间,也指不同国家间。有趣的是,这个角度的思考,倒与中国的思考不谋而合。作者认为,全球化的按钮,按下之后就没有回撤键。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只有当区域的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不再扩大、能得以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有产者的富裕与稳定才能受到保护。目前,世界中的各种政治冲突,似乎都符合这个逻辑。 “世上的可疑事情皆系本性使然,好事情则毁于无度。”这是德国战后“经济奇迹”总设计师威廉·勒普克1957年所讲的话。作者认为,此话在今天依然适用。要避免市场经济的无度与贪欲,需要政治秩序架构和社会价值取向,这就是从金融危机中要汲取的宝贵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