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01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乡村振兴看宁波”之五

    本报记者 何峰

    通讯员  方敏

    这些天,北仑柴桥街道的花农们总聚在花木产业农合联的办公室里,趁着生产还没完全开始,他们在这里研究种植技术、预测销售形势,而农合联的工作人员则忙着将收集到的销售信息上传到“花木驿站”,将会员的花木在网上集中销售。

    前年,北仑区根据产业特色成立了花木产业农合联,为会员提供农资代购、技术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目前农合联已为2000多名花农提供了技术服务,泰隆商业银行向农合联成员提供了5000万元的组团式授信服务,解决了花农贷款难题。”花木产业农合联负责人孙安国说。

    2016年年底,随着市、县、乡三级农合联组建到位,一场“三农”聚变反应在我市开始,目前,“三位一体”农合联日益发挥出联心、联手、联合致富的作用。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原动力,多年来,我市一个个破冰之举直指沉疴旧疾,释放农村的发展活力、改革红利。

    2014年,我市启动城乡一体化改革,拟定“1+X”政策体系,出台相关配套政策16个,25个试点乡镇改革开展先行先试。2014年起,我市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2015年完成2802个村经济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当年实现分红27.3亿元。与此同时,全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通过“确权、赋权、活权”,宅基地、承包地等“沉睡”的资产被唤醒。随着涉农改革的深入,农村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的活力被逐渐激发出来,为生产要素在城乡间优化组合奠定了基础。

    宁波是全国首个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已基本覆盖我市农业主导产品,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不断推出,不少险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首创,有效放大了财政支农资金效应,提高了农业风险保障能力。涉农财政资金整合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联袂发力,“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到村庄,“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有了更多保障和动力。

    “去年,我们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的地方,今天请大家讲讲我们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鄞州姜山镇陆家堰村春节后的首个“夜会”上,党支部书记姚宏法和大家一起找村里的“短板”。

    “夜会”是陆家堰版的“村民说事”。发源于象山西周镇杰下村的“村民说事”制度,融“说事、议事、办事、评事”于一体,说出稳定、说出和谐、说出发展。“村民说事”已在我市全面推广,涌现出余姚“小板凳工作法”、宁海“聊天长廊”、慈溪“圆桌夜谈”等基层创新做法。

    2014年,宁海开始探索乡村治理新机制,推行小微权力规范化运行,“我们梳理出台了《宁海县村务工作权力清单36条》,让小微权力有了明晰的边界,推进村务工作的阳光运行。”宁海县委农办主任田仲启说。“规范小微权力”写入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的“宁波案例”“宁波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

    “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障碍还不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有待激发,都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市农办负责人说,下一步,将围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乡村治理和社会领域改革等,按照分级分类推进要求,力争改革项目落地、落实。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