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红雅 拿到《万向重心——鲁冠球和他的中国梦》是在去年年底,周荣新老师的女儿周箐托朋友带过来的。新出的书还带着墨香,可作者“周荣新”三字却打上了黑框,三年前他绝笔作古。而此时,书中的主人翁鲁冠球也离世不久。书,拿在手里有些沉。一个浙江日报高级记者,一个中国著名民营企业家,他俩该在另一个世界相约访谈了。 周荣新是余姚人,20世纪60年代初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杭大中文系开设第一届新闻专业,除了学校老师上课外,还时常邀请省级媒体的领导及资深编辑记者来给学生讲新闻业务。周荣新当时已是浙江日报的文教新闻部主任,他来到母校,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给我们讲授新闻采访和写作。那洪亮的声音,生动的语言,敏锐的视角,令我记忆犹新。在他担任省新闻研究所所长、浙江日报副秘书长期间,应邀多次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开新闻业务讲座。偶尔有机会向周老师请教业务,得到他耐心细致的帮助指导,倍感珍惜。 他曾说“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要站在时代前面,观察和提醒时代”。他,就是一位瞭望者。他站在时代的前沿,敏锐地捕捉改革开放的时代脉动,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澎湃的工作激情,写出一篇篇充满生命张力的报告文学,为时代留下见证。他当年写的《鲁冠球笑谈猴子与老虎》获中国好新闻奖。他与江坪、陈冠柏合作采写步鑫生的《企业家之歌》,成为新闻报道的典范之作。10年前,退休的他退而不休,挖掘出余姚王龙集团王国军与黑龙江七台河煤矿宁波知青李信国两个“宁波大哥”之间的感人故事,轰动一时。而今,他的封笔之作《万向重心》付梓出版,这既是一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的时代样本,又是作为时代瞭望者的记者的新闻业务范例。 鲁冠球是中国著名企业家,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成了浙江乃至全国乡镇企业的标杆。鲁冠球以4000元起家,把万向从一个小铁匠铺经营成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领军企业,进而成为一家涵盖制造、清洁能源、现代农业、金融服务等多领域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并完成海外并购,进入全球产业链核心层。他是中国民营企业成功的一个典范,用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话来说,他是“激荡年代的常青树”。吴晓波在为《万向重心》写的序中,认为鲁冠球“早年做过四件事情,在当代企业改革史上,都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称鲁冠球为:最早具有专业主义精神的企业家,最早具有质量意识的企业家,最早具有产权意识的企业家和最早具有阶层意识的企业家。 《万向重心》是周荣新老师从新闻岗位退下来后写的。他在后记中说:“我跟踪采访万向有30年了,向报纸读者讲了不少万向的故事,但都是碎片的,没有讲过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讲一个万向40多年来不懈奋斗的完整故事,讲一个新鲜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是我的一个大心愿,也是不少读者的期待。” 为了了却心愿,年逾七旬的他开始整理资料、约谈采访、组织提炼、谋篇布局。企业家不好写,写不好会落俗套,读之乏味,特别是对年轻读者来说,要吸引他们的眼球不容易。为增强可读性,他尽力去挑有生动细节的故事,特别是幕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尽力选新近发生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大事,从时间上拉近读者的心理距离;努力去“接地气”,在中国农民创业“教父”到国际范现代企业家之间充实丰富的内涵,让鲁冠球这个人物丰满起来。他从鲁冠球的名字写起,一位农民,从田野升起梦想,“想进城当个工人”;随后搞承包,经历风雨陷阱;1985年,第一次到美国考察,震惊于两国之间的生产效率的悬殊,10年后萌发到美国“种苹果树”的念想;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中冲浪搏击;近年来,燃起永不熄灭的“汽车梦”、田野里的“三农梦”以及造福员工、造福社会的幸福梦,最终把个人梦想融入全面小康的中国梦。 本书的后一部分有鲁冠球与读者的互动问答,作者把整理的基调定为“这是一位早年农民工与当今农民工的全心沟通,这是一位自觉成才、纵横国内外市场的博士与莘莘学子的真诚互动,这是一位以‘农’为荣的成功创业者对农民的深情牵挂,这是一位常青企业家与‘创二代’的坦诚交流。”书中充满故事性和哲理性的叙述手法,让文章荡气回肠。 天有不测风云。动笔后不久,他旧病复发,住院、各种检查、手术以及艰难的术后恢复、化疗……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周老师断断续续在病床上完成了初稿。2014年上半年,我和朋友老顾(也是他的老同事)一起去浙一医院看望周老师。他撑着虚弱的身子感慨道:“初稿完成得差不多了,出版恐怕等不到了。”随后,他的遗愿定格在了2014年10月20日。后来,是女儿周箐整理书稿,完成了父亲最后的心愿。2017年底,周荣新倾其人生最后心血写就的《万向重心》出版,几位浙报老同事和友人还在杭州湖畔居茶楼举办了一个简朴的首发纪念仪式。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万向重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位故去的老新闻工作者敬业精神的结晶。此时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我想,远在另一个世界的本书作者和书中的主人翁一定会为此感到欣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