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18-04/10/B4/2565540_bw-wangrm_1523151141548_b.jpg) |
(天一阁博物馆供图) |
![](../../../images/2018-04/10/B4/n409b101_b.jpg) |
天一阁东明草堂前堆塑壁画里象征范钦官位的獬豸(天一阁博物馆供图) |
顾 玮 吴央央 整理 明代官制的特点 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说过一句话,“职官、地理、年代、目录,是学习、研究中国历史的四把钥匙。”历史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发生的,因此地理和年代是最基本的要素。而目录是帮我们查找资料的。那么职官呢?职官是人物的最重要的身份。 明初的职官制度,主要继承元朝。中央分三大块:中书省、大都督府和御史台。大都督府管军事,御史台是负责监察的,中书省就类似于国务院了,是最大的行政机关。地方上有行中书省,“行”是派出的意思,下面就是府、州、县。这种官制只行使了十来年。 其后的明代中央官职,最重要的是内阁。内阁大学士,也被美称为“丞相”“宰相”,实际上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接下去是七卿,七卿就是六部的尚书,加上都察院的左都御史。 民间还有九卿的说法,九卿就是七卿加上通政使和大理寺卿。此外还有小九卿的说法,包括:詹事府的詹事,翰林院的翰林学士,国子监的祭酒,太常寺的太常寺卿,光禄寺的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是管马匹的,鸿胪寺卿是接待外宾的,尚宝司卿是掌管皇帝各种玺印的,还有顺天府尹是首都的长官。 明代还特别设有六科,跟六部相对应。然后是五军都督府,主管天下军队。最后是宦官,宦官在明中后期权力膨胀,对国家政治生活影响很大。 内阁的一把手,叫内阁首辅,排第二的叫次辅,其他的叫群辅,少则两三个,多的话有六七个。大家看电视剧,能注意到一些很有名的首辅,如严嵩、夏言、张居正。内阁最重要的职权是“票拟批答”,就是替皇帝批阅奏章。内阁草拟初步的处理意见,把意见写到一个纸片上,就是“票”,贴在奏章上,皇帝认可了就批红。这个职权,相当于“决策的建议权”。 七卿,首先是六部尚书,吏、户、礼、兵、刑、工,排列是有先后顺序的,吏部在最前面。作为一个文官,做到吏部尚书就到头了,原则上是这样。要知道权力很大的内阁大学士只有正五品,而六部尚书是正二品。但后来随着内阁的发展,内阁大学士一般有加衔,就是在大学士之外,另授官职,比如说给他一个礼部尚书当当。 文坛复古派“前七子”领袖李梦阳提到明代有三个职位最要紧,称“治平三要”:内阁掌印一要;吏部尚书一要;左都御史一要。内阁掌印就是内阁的首辅,吏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首,左都御史是负责监察的。李梦阳说:“内阁之要,大而公;吏部之要,明而执;都御史之要,贞而无回。” 六部下面有分司,其中,户部与刑部下设十三个司,其他的部设四个司。六部的长官是尚书,副长官就是侍郎,有左、右侍郎。尚书和侍郎属于堂官,司官是属官,正职称郎中,副职是员外郎,再下是主事。 都察院的长官有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再下面就是十三道监察御史。都察院除了主管风纪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是外差,外差就是离开京城外出,属于钦差官。十三道监察御史的外差是什么?主要是巡按御史、提学御史或者清军御史,尤其重要的是巡按,在戏文中经常出现八府巡按,权力很大。 都察院的御史与六科的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又叫“言官”,就是给皇帝提建议、弹劾官员的,他们虽然品级比较低,但权力不小。 都察院和刑部,再加上大理寺,合称“三法司”,国家的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 小九卿里比较重要的是詹事府和翰林院。詹事府名义上是东宫太子的官署,长官叫“詹事”,副长官叫“少詹事”,詹事府后来成了翰林迁转的台阶。翰林院的长官是翰林学士,其他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他们是给皇帝讲课、拟诏书的,是皇帝的近臣。 编纂国史的,也在翰林院,有修撰、编修和检讨。翰林被视作清华之官,就是名声好的官员。过去有个说法,“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不是进士是做不了翰林的,如果做上翰林,等于半只脚已经踏到宰相的门槛里。 宦官有二十四个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司礼监为宦官的第一衙门,里面有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是比较有名的大太监。宦官最重要的职权是批红。批红本来应该是皇帝做的,但皇帝犯懒的时候,会交给亲近的秉笔太监。全国最大的特务机构东厂是由司礼监来管理的。宦官还有一个监督天下兵马的职权,就是跟着将军们做监军,这个也非常重要。 关于地方官制,明代皇帝出于分权的需要,把地方权力一分为三,叫“都布按三司”。“都”是都指挥使司,“布”是布政使司,“按”是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的长官是都指挥使,品级最高,但实际权力并没有很大,因为中国向来是重文轻武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是日常管理百姓的,一个管钱粮,一个管司法。下面再设府,府主要有四个官,长官是知府,副职是同知,然后是通判、推官。府下面是县,长官是知县,副职是县丞,然后是主簿、典史。 布政使司的长官是左、右布政使,副长官是左、右参政,还有左、右参议。参政和参议分司诸道,因为一个省太大了,需要再分成几个道。督粮道和督册道是专门机构,常规的就是分守道,如浙江有杭嘉湖道、宁绍台道、金衢严道、温处道。 按察使司的长官是按察使,副职是按察副使,还有再低一级的按察佥事。按察副使和佥事也分司诸道,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常规的分巡道。分巡道与布政使司的分守道不是完全重合的。 范钦的宦途和交游 天一阁主人范钦是明代官员,从他的宦途和交游,可以进一步了解明代职官制度的很多内容。 范钦于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嘉靖十一年(1532年)中进士。中进士之后,首先在礼部实习,叫“观礼部政”。他正式分配的第一个职务是随州知州,从五品。能够出任知州,就可推知他殿试二甲,因为三甲的话,只能分配为知县或者府的推官,而一甲的三人可以直接进翰林院。 范钦是进士出身,升迁比较顺利,三年后就进京了,任工部员外郎。嘉靖十八年(1539年),范钦在工部郎中任上,因得罪当时的权臣郭勋进了监狱。好在不太严重,很快被放了出来,但还是受到处分,贬为袁州知府。袁州知府其实是正四品,而工部郎中是正五品,论官职要高两级,但实际上是贬官,因为内重外轻。 接着,范钦升江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这就进入省级官员行列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任广西左参政。然后再调福建按察使,又升右布政使,由正三品升到从二品。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又升了半格,升为左布政使。随后,由于父母接连去世,范钦回家丁忧。丁忧完了,就正常补官,继续做左布政使。 然后,他升的是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南赣自古多土匪,王阳明也在那儿做过同样的官,任务是剿匪,范钦的任务也是剿匪。南赣巡抚,管的不光是赣州,还包括现在广东的韶关以及福建的一部分地区。这是范钦真正做过的最高职位,因为之后虽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但还没到任就遭弹劾回家了。 回家后,范钦不停上诉,大概于万历二年(1574年),终于平安着陆。这就是范钦宦途的大致情况。做官经历跟范钦的收藏是有很大关系的,否则他想收全国的地方志就没那么方便。 范钦的交游很广泛,从留下的文字可见一斑。范钦写过题为《酬王凤洲中丞》的诗,“中丞”是什么?中丞就是巡抚。王凤洲是谁?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后七子”领袖,他曾任右副都御史、巡抚郧阳。王世贞写过《答范司马》,范司马就是范钦,因为范钦曾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肯定要用最高官职来称呼他。 范钦做过袁州知府,袁州是严嵩的老家。严嵩写过《袁守范君擢宪副九江赠以是诗》,“宪副”就是副使,就是江西按察司副使。再看《贺李太宰加宫保兼翰林学士启》,这是范钦写给李默的。“太宰”就是吏部尚书,“宫保”就是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没法再往上升官了,怎么办?加衔,加太子太保,这叫宫官,不算实际官位。 再看范钦写的《送郑宪使葵山转湖藩》,“宪使”,是跟“宪副”相对的,“宪副”是按察司副使,“宪使”就是按察使。“藩”指藩司,布政使司又称“藩司”,“湖藩”就是湖广的布政使,郑葵山由按察使升右布政使。 范钦还写过《访朱侍御两厓》诗,“侍御”其实就是御史,御史在古代叫侍御史,朱廷立做的是都察院的河南道监察御史。范钦的《龙虎山中怀万参政懋卿》中,“参政”直接用的是当时的官名,就是布政使的副职。范钦的《寄陆给事贞山》诗中,陆给事指的是陆粲,陆粲曾任工科给事中。 明代官员的官服,中间有一个四方的补子,补子上有图案,“文禽武兽”,文官是禽,武官是兽。补子图案代表了不同的品级,如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等。此外,风宪官是单独的,“宪”是司法,就是都察院的官,他们不论品级都用獬豸(xiè zhì,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所以,今天我们在天一阁东明草堂前那个堆塑壁画里看到的象征范钦官位的就是獬豸。 (讲演内容来自天一阁书院·国学堂,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李开升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天一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古籍版本学、中国古代藏书史。 发表《〈仪礼注疏〉陈凤梧本、汪文盛本补考》等专业论文十余篇,出版《天一阁藏〈四明丛书〉珍稀文献图录》《中华大典·文献目录典·校勘》(合编)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