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小镇规划理论与实践》 温锋华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4月 |
|
《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报告(2017)》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7.12 大林 编 本书报告篇观察中国特色小镇缘起与创建;国策篇宏观了解国家与地方政府有关特色小镇的政策;专家篇以专家视角看小镇。大事记更是浓缩精华,折射出中国特色小镇的价值与光芒。 |
|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7.9 《特色小镇与PPP:热点问题 商业模式 典型案例》 陈青松 任兵 王政 著 本书对我国特色小镇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既有理论分析,又有案例剖析,对政府决策部门、社会资本、金融机构,以及研究、操作特色小镇建设的专业人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书信息由宁波市新华书店提供) |
朱晨凯 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2016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文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在政策红利的助推下,特色小镇迅速被业界热炒,各地纷纷出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具体政策。 特色小镇是个新事物,在探索和规划建设过程中,在主题理念、规划方法、操作路径、政策协调、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盲区和难点,亟待学术界的关注和破解。目前传统的城乡规划体系和正统的经济学很难对特色小镇进行准确的描述,因为特色小镇是脱离于主流规划学与经济学之外的,是一个复杂适应性造就的新事物,它的规律和特点更加复杂和难解,所以必须要用到一些新的方法论。 本书作者温锋华,是北京大学博士后、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从事城市规划与管理教学科研的副教授,也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本书正是适应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而编写,基于作者的特色小镇规划实践,从规划的视角出发,结合地方政府对特色小镇规划的切实需求,对特色小镇的概念、理论基础、发展脉络、现状特征、类型和实践案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探讨,提出了特色小镇规划的内容和成果体系。 全书由三篇组成,第一篇是特色小镇基础理论研究,对特色小镇的概念与政策脉络、理论基础、类型特征、发展现状等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与梳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特色小镇的政策渊源和历史使命;第二篇是特色小镇规划理论研究,结合特色小镇规划的意义、原则、内容体系、规划方法,从不同层面介绍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的规划思路与重点,并研究了每一类特色小镇的国内外对标案例;第三篇结合特色小镇规划的实践案例,通过不同省份、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模式的案例介绍,展示我国特色小镇规划的成果体系和技术路径。 本书理论体系全面,资料翔实,分析透彻,是一本对特色小镇概念、本质和理论体系分析比较到位的著作,对深化我国特色小镇规划的理论研究,充实城乡规划理论体系,提升我国特色小镇规划的水平,指导地方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精彩书摘】 ■特色小镇规划的目标应具有五个维度 特色小镇规划的目标应具有五个维度:特色鲜明的产业业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服务设施及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培育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特色和创新,特色不应是小镇的形容词,而是小镇的关键词,是小镇的核心元素;特色,不仅仅是指风貌特色,也指产业特色,还有发展路径的特色,体制机制的特色;风貌特色也不仅是指自然风景,还应包括历史人文;产业特色,也不应仅限于旅游产业,应是全方位的,是基于当地自身的自然和人文禀赋,是符合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 在规划层面,特色小镇“非镇非区”的特点要求打破传统城市规划的“总规—控规—修规”的法定程序,在规划内容上要体现“镇乡村统筹”和“多规合一”。特色小镇的培育建设不是一个固化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它的规划也不是一个静态的“蓝图规划”,它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小镇社区营造的过程,它的规划应充分反映社区、政府、社会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机制,所以特色小镇规划应采纳参与式、倡导式或协作式的过程规划以及“共同营造”的理念。 ■特色小镇这样的新模式具有四条规律 第一,任何复杂的系统总是动态变化的,而且这些变化不仅在数量上,还涉及技术、组织和经济结构这些职能变化,这些变化我们称为颠覆性的创新,正是这些颠覆性的创新造就了各种特色城镇。 第二,知识经济具有新的财富动力。知识经济跟传统主流经济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核心动力不是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而是新资源的创造,这种新资源的创造是新奇的、是无中生有的,这种创新使得多元化产生和奇特性产生,多元化、奇特性在一个地理空间开始良性循环,特色小镇的新产品、新结构、新业态等多元化的特色产生,是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借助了城市所提供的丰富的外部性协同创新的结果。 第三,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复杂的经济组织,每一个主体都有其变异性、适应性,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给这些主体足够的自由度,自由度越大,生命力就越强,所以特色小镇必须超越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对特色小镇的管理模式应该是激励而不是取代。 第四,特色小镇的复杂性主要源自各种各样的主体。不同类型的企业家,不同类型的创业人员,不同类型的外来投资者,他们之间是非线性的互动,这些互动是没法用主流经济学来衡量的,特色小镇的产业难以规划,正因为难以规划所以特色小镇的发展是一种涌现的状态,这个涌现的状态不仅在当地,即便进入全球的价值链,也都是自下而上创造出来的。特色小镇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在不确定性中也有五个方面是确定的,一是特色小镇无论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必然与城市所在地的周边环境是互补的,有差异的。二是特色小镇必须是新奇的,有深度和广度的新奇。三是特色小镇是绿色发展的。四是特色小镇“确定性”与周边的产业是共赢的。五是特色小镇是多功能的,能体验,是可观、可游、可住的。这五个方面是可以通过外部的力量给予强化和引导的。 ■农业类特色小镇要避免同质化 从较早的农家乐、沟峪经济,到观光农业、民宿,再到现代农业农庄、特色小镇,休闲农业的发展演变有其内在的规律。农业特色小镇尤其应与美丽、智慧乡村建设结合。“美”是外在环境打造,“智慧”体现在内在管理和大数据、信息化思维。未来特色小镇、民宿旅游必须要学会用两个东西,一个是用文化讲故事,另一个就是用数据讲故事,比如客观呈现小镇所在景区、区域的负氧离子含量。 休闲农业、农业特色小镇在当下的确很火,但是就现有休闲农庄来说很多是不盈利的。不盈利的原因有农庄企业化经营程度低、很多跨界投资者本身不懂农业等因素。就目前来说各地农庄的同质化现象很严重,而农业特色小镇的打造尤其要思考什么是特色。温泉等场所基础设施本身并不具备营利模式,并不构成产业链条。我们学习欧洲的达沃斯小镇、巴登-巴登小镇,是要学习其背后完备的产业链条。未来无论是特色小镇,还是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摒弃资源决定论的狭隘观念。特色小镇成不成功,能否成功,要从消费端、消费链条来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