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16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1+1

政府兜底 社会唱戏

    海曙织就 社会化助残网络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残疾人的观念、诉求正发生着改变。来自第三方机构的残疾人需求调查显示,经济援助等物质类服务需求占39.99%,技能提升、精神生活、社会交往等非物质帮扶需求率达到42.51%。

    如何回应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实现共建共享改革发展红利的目标?海曙区在做好刚性保障的同时,针对残疾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开展“分类施策,按需施助”,积极探索、构建社会化助残网络。

    海曙于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化助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全省首家社会助残服务中心和助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充分发挥枢纽平台作用和助残资金的杠杆作用,整合106家社会助残组织的力量,实现残疾人与社会爱心资源之间的供需对接,不断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是其中一家,中心致力于即时对接残疾人个性化需求,大到组织“唐宝宝”家庭自建唐氏儿童康复中心,小到实现一个轮椅孩子去海洋公园过生日的愿望,4年来共帮助8612个“心愿”找到了温暖的援助力量。而对于残疾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烦心事,该中心以小资金撬动大爱心的形式孵化了54个社会助残项目供社会爱心力量认领,并组织志愿者长期服务,至今2.1万多人次受惠。

    2017年,海曙区依托社会资源,回应残疾人个性化需求3200余件次。同时,依托各乡镇、街道基层文化站点,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文化服务,全区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率70%以上。

    春日里,西门街道彩虹桥残疾人服务中心正在举办“盆艺养心、别样人生”活动,10余名精神、智力残障人士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栽培多肉植物。

    这是结合庇护性就业和残疾人心理健康辅导的植物疗法项目,有助于刺激精神、智力残疾人的感官和强化运动机能,消除他们的不安心理和急躁情绪,增强与他人协作的社交能力。“彩虹桥”还通过微信朋友圈义卖残疾人的劳动成果,网友纷纷点赞、购买这些“小清新”的产品,所得善款既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也增强了残疾学员的信心。

    庇护性就业模式,海曙走在了全市前列,自2013年于全省率先推出政府采购残疾人庇护就业制度以来,云乐社区添翼助残服务中心等11家阳光家园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工疗模式,五谷画坊残疾人服务中心的板画等文创产品受到青睐。

    海曙区还注重社会助残与残疾人自强相结合,搭建残疾人回馈社会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实现助残与自强相结合的良性循环。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奋发进取、自强自立,“反哺”社会,主动投身社会公益。

    全国残疾人“百名时代风采人物”、省人大代表、主任中医师卓立甬定期为残疾人义诊,在今年的省两会上他结合自己的专长提出了《关于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建议》,呼吁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让残疾人尽早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全国民间文学最高奖“山花奖”获得者、盲人作家陈效平为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免费辅导写作;残疾人书画家翁宜君通过设计书法和绘画公益教学方案,帮助自闭症儿童身心康复。

    (王佳 续大治 马昊)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