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项一嵚 通讯员 赵伊丽 “从董氏宗谱的记载来看,布袋和尚可能是从阿拉村漂到长汀村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做大旅游文章。”上周,从奉化大堰镇后畈村走出去的退休干部董满永回到村里,和村民谈起多方考证后的发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村两委会顿时开得更热烈了。党支部书记董善汉建议大家开动脑筋,“布袋和尚起漂点”具体应该建在哪里。挨个发言后,意见分为两派,一方赞成在村子东边,另一方赞成在村的西南部。究竟怎么定?“还是老规矩,请村民代表开会议一议,谁对就听谁的。”董善汉说。 不是村干部说了算,谁讲得对就听谁的。在后畈村,这条朴素的民主原则已深入人心。怎么判断对错?“把想法都摆到台面上来,讲得大多数人心服口服为止。”村委会主任董国存介绍,先开支委会和两委会,再开村民代表大会。 “既不能‘吵得不可开交’,也不搞‘走过场’;不能小会说大事、大会说小事;更不能开会不说、会后乱说。”负责召集村民代表的村治保主任董孟国说,这是开会前定下的基调。去年以来,后畈村好几项议题出现了“赞成反对各一半”的情况,但靠着这样的原则,最终一件件事情都办得很圆满。 拆除25个简易厕所,改造升级7座公厕,每个厕所村里给予1000元补偿。这个点子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得到90%的支持率。但当公厕改造到一半时,好几个原本投了赞成票的村民代表突然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新增了洗手盆,而坑位从3个减少到了2个,恐怕不够用。“虽说少数服从多数,但还是要做好解释工作。”村妇女主任王明娟说,经过村干部上门沟通,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如今,7座干净的公厕不仅能满足周边村民的需求,还被废弃瓦缸和瓷片装饰一新,成为游客争相拍照的“网红公厕”。 董善汉回忆,去年村班子提出,购买一处售价80万元的房屋用作村文化礼堂。但半数村民代表认为老房子不值这个价,不如在村集体的宅基地上建个更大的,既给村里用,也能满足游客的用餐和文娱需求。村里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130万元。如今,新建的文化礼堂面积比预想的翻倍,设施也更齐全。去年新建的尚书公园入口立起“后畈村”字样的石头,好多村民说“看着怪”。村班子便请施工队将其移到村口,既避免游客走回头路,也使村内景观更协调。 正是大堰镇自2014年开始对村规民约的全面修订,逐渐点燃了广大村民参与自治的热情。在村干部、村民、乡贤和党员共同商议的基础上,该镇每个村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规民约。 后畈村的村规民约以卡通墙绘的形式让人过目不忘:“靠山吃山护林子,养鱼治水一辈子,家家户户扫院子……干群团结兴村子。”村里定期举行70岁以上老人背诵村规民约大赛,优胜者可得到奖品。“老人在家背,年轻人自然也记住了。”党员徐夏娟说,这几年,村民把村里环境看得和自家院子一样重要,主动为游客服务的也多起来了。长年在奉化城区和大堰镇之间驾驶公交车的村民董孟义对这些变化看得最清楚,“各村民小组也常自发开小会,为村里出力不少。” 作为奉化区建设“村民议事厅”的试点村,后畈等村的“开会经”正在全区推广。“基层治理中的许多问题源于村民缺乏对村级事务的参与,所以开会是一门大学问。”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说,后畈村的“活学活用”证明,会议开得好,村子搞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