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行走基层·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1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村有妙招,不愁兴村难

——来自奉化区大堰镇后畈村的调查

后畈村(董满永 项一嵚 摄)
铺设污水管网(毛节常 摄)
村规民约背诵比赛(毛节常 摄)
文化礼堂(章宇欢 项一嵚 摄)
乡村集市(章宇欢 摄)
瓦缸小品“老牛耕田”(项一嵚 摄)

    翠竹遍野,清水绕山。近年来,位于奉化区西南山区的大堰镇正成为长三角的旅游“新星”。后畈村位于该镇建成区,从尚界公路驱车进入山区,这里是必经之地。然而在前几年,拥有天时、地利的后畈村却错过了一些发展机会。

    后畈村半数村民外出打工,留守的中老年人既没有盼头,也没有参与村务的精神头,普遍认为“村里的事只是村干部的事”。

    去年,后畈突然成了“网红村”,游客与考察团纷至沓来。“村里人心齐,村干部和村民点子多。区级各部门和镇里可以放心地把一些项目交给后畈村。”大堰镇党委书记戴志锋说,后畈成了“后起之秀”,不仅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样板村,更是基层治理的先进村。

    本报记者 项一嵚 孙吉晶

    通讯员  毛节常    

    班子攥指成拳,党员一呼百应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基层干部如何‘搭班子’是一门大艺术。”大堰镇组织委员沈维说,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合作无间,整个班子才能聚起来,“更要充分尊重每个班子成员的意见,找到为村里办实事的‘最大公约数’。”

    去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后,三位新成员加入了村班子:在上海管理过锅炉厂的董国存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办过红木厂的董孟国当选村治保主任,精明能干的王明娟当选村妇女主任。“我只做了点幕后工作,具体的点子和力气都是大家一起出。”讲起班子,不搞大包大揽的村党支部书记董善汉十分自豪。

    董国存耐心细致,总领村务;董孟国口齿伶俐,既是善于调解纠纷的“老娘舅”,也负责组织村民代表开会;能写会讲的董永强既是会计,也是民生代办员和村史讲解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董立平是一位资深泥匠,带着两位村监会委员把关村内工程;出纳董品方也是某企业的水管修理员,遇到村中管道问题,总是及时抢修;王明娟不仅领着妇女为村里出力,还常通过微信群沟通两委会和村民的意见。

    在村里的30位党员看来,后畈虽然缺少资源,但班子成员不仅团结,还把各自的特长都发挥出来了。“所以,阿拉党员也抢着为村里出力。”在家政公司工作的党员董志洪说,17位在城区工作的党员不方便月月回村,他便把公司会议室借给大家,每月底的周日是“流动党员生活日”。但只要村里有大事需要党员投票,大家还是坚持开车1小时进山。

    践行村规民约,搞好村民议事

    班子好比总指挥,党员个个能领唱,村民能否加入振兴山村的“大合唱”?董国存认为治村和管厂大有不同,“村民可不是领工资的工人,绝不是靠发号施令就能把他们团结起来,而要靠实实在在的变化。”

    变化,源于大堰镇2014年以来对村规民约的全面修订。“村规民约能有效发挥村级自治功能。”联村干部刘巾英介绍,年轻人外出打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大堰这个山区镇面临基层治理的新问题;推行村规民约正是为了在农村社会离散化的大背景下,优化党风、村风、民风、家风、店风,团结村民参与村庄建设,提高大家的自治意识与法治意识。

    大堰的每个村都根据实际,以解决问题和发扬特色为导向制定了村规民约,而后畈村的版本颇具山村韵味:“靠山吃山护林子,养鱼治水一辈子,家家户户扫院子;敬老爱老做孝子,耕读传家教小子,邻舍和乐一家子;依托乡土打牌子,招商引资搭台子,诚信经营赚银子,干群团结兴村子。”这些内容以卡通墙绘的形式被村民熟记。

    村里定期举行70岁以上老人背诵村规民约大赛,优胜者可得到奖品,老人们忙着在家背诵,年轻人也逐渐记住了。“邻里吵架少了,主动帮村干部当‘老娘舅’的多了。”党员徐夏娟说。“不只是我一个人,全村人都更热心了。”村民董孟义是奉化城区至大堰镇公交车的驾驶员,城区的子女送来药品,村里的老人捎去土产,都由他义务“中转”,“现在大家都乐意在开会时讲意见,再不当闷葫芦。”

    村里搞好民主议事的良好开端有了,但如何教会大家规范有序“开会”,也是一大课题。村里的支委会和两委会每次都连着开,定下方向、征求意见后,再由村民代表大会最终讨论、拍板。村治保主任董孟国说,“谁对就听谁的”是全村都认可的议事原则;但村里也难免有人抱怨,村班子就努力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建设性意见上来。

    “很简单,村民讲得对,干部就要听;村民讲错了,干部要解释。”董善汉说,不怕多次开会费时间,只有让大家充分把事情议透,全面比较各种说法,才能票选出相对正确的意见。拆除25个简易厕所时,绝大多数村民投了赞成票,但少数用惯了“农家肥”的村民却不愿放弃。王明娟便通过各家的老少媳妇做起了思想工作,“臭烘烘的,城里人来了也得吓跑,村里怎么发展呢?”如今,村里没有异味只有花香,7座改造提升后的公厕干净整洁。

    能人乡贤聚首,热心建设山村

    环境好,人心齐,归根结底是为了村子发展。“阿拉村里和和气气,要是能再富点,就更好了。”85岁的婆婆胡筱乖说出了大家的心声。目前,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不高,“造血难”成了全村的心病。只有村集体富起来,村民的朴实心愿才能实现:建起农民公寓,有个老年食堂,在家门口打工致富……

    700多个本村村民,加上住在这里的300多个本镇其他各村的村民,“缺的不是人,是人才。”董善汉说,留守村民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村民一直在热议大山外的变化,但缺乏自主创业的资金和技术。”

    好在,大堰镇盛产心灵手巧的匠人,后畈村也有几位民间艺术家。去年,镇里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时,村两委会提出设想:房前屋后的废旧瓦缸清理起来很困难,能否就地利用?经营红木加工厂的村民董为飞立即响应,画出一张“农人和耕牛”的图纸。董立平是泥匠,立即决定按图施工,“从没接过造型和切割要求如此高的活,但村里好了大家都好。”没想到,瓦缸小品“老牛耕田”打响了头炮,游客纷纷拍照,他俩又合作完成了瓦缸小品“瓜瓞绵绵”与“鹤鹿同春”艺术墙。之后,董孟国也加入,一起完成了“下沙映月”等雕塑,“越土的东西越是自然亲切,游客满意,我们也有信心继续创作‘瓦缸十景’。”

    受他们三人影响,擅长微雕的村民董孟飞将多件作品借给村里的农创馆。作为本镇乡贤,从隔壁张家村走出去的工艺美术家王力君也找到镇政府,计划在后畈村开设个人展馆,将木雕、根雕、沙雕等作品呈现给游客。“特别是竹根雕塑,可以加深大家对本土文化的理解。”王力君介绍,大堰本名“万竹”,竹林不仅能提供竹笋和各种日用品,也是艺术创作的宝库。董满永擅长写文章,也拍得一手好照片。退休后,宣传老家便成了他的第一要务。通过杂志、网络论坛、微信朋友圈等渠道,他的众多朋友都知道了大堰镇后畈村这个“新网红村”。“椿脑炒蛋草籽羹,笋丝野芹血脂降;腚骨春笋白斩鹅,艾草麻糍恋故乡……”前不久,他还把当地菜谱编成了押韵的顺口溜,“我不仅要挖掘村史文化,也争取请来更多专业人才帮村里搞规划、引项目。”

    “听听大家的想法,我好帮着争取政策和资金。”区水利局计划财务科科长徐亚军是后畈村的指导员,几乎每周都进山参加会议。去年,他协助村里向区水利局申请资金,完成了下沙潭清淤、村自来水网改造、水塔修建等5项工程;又向区财政局申请了一事一议项目,完成环村道路建设。

    “环境美,人气旺,逐渐吸引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宁波奉化一路上乡村旅游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宇欢说,每周末都有从宁波城区开往大堰镇的旅游直通车,进入油菜花期以来,已有2万余名游客来此观光。该公司今春推出的“99元大堰一日游”产品,不仅包括来回交通费,还有在后畈村文化礼堂内的一顿美味“村宴”。每天有200多名游客在此用餐,七八个阿姨忙着当服务员,七八户村民带来各种土特产摆摊,还有一群爱热闹的阿姨在礼堂内的戏台上为大家表演。

    村情速递

    后畈村地处奉化区西南端,位于大堰镇建成区,尚界公路穿村而过。全村面积1.66平方公里,农户272户,户籍人口828人,大堰镇其他各村也有300多位村民居住在后畈。全村有耕地508亩,山林5000亩,河塘12亩。

    在大堰镇内,该村地理位置极好,但自然条件有限。半数村民在奉化城区工作,留守村民多以务农为生。村内竹林较多,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毛笋的批发价几乎没有上涨;留守村民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也无力砍伐竹子用于加工日用品。

    村民主要姓董,另外还有姓汪、毛、王、刘等。据《董氏宗谱》记载,后畈董氏始祖董甄是唐末进士,担任过都监察御史,因躲避战乱来到奉化西南山区。董氏一共出了14位进士、3位尚书,还有中共奉化县委第一任书记董子兴烈士。南宋时期,抗金义士董之邵在今天的奉化江口起兵,后被南宋朝廷封为定金侯,如今村里还有纪念他的永芳庙。

    如今,后畈村正在建设“瓦缸艺术村”,全村谋划集体经济发展新思路,以全新面貌迎接远近来客。

    (项一嵚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