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抱怨的世界》 连山 编著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8年1月 |
|
《仪式感:把将就的日子过成讲究的生活》 高瑞沣 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8.3 本书以“仪式感”为中心,通过短小的案例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大到传统仪式典礼,小到生活琐碎,多角度诠释了仪式感给生活带来的积极意义。 |
|
《超级聊天术》 斋藤孝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3 如今是一个注重沟通的时代,而聊天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拥有聊天力,就等于拥有了强大的生存力。作者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几句话说明白,在本书中将有效人际沟通的精髓概括为5个规则和50个技巧。 (图书信息由宁波市新华书店提供) |
朱晨凯 愚者抱怨,智者行动。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们的不满。比如很多人每天抱怨东抱怨西,怪物价高、抱怨老板不加薪。如果找不到人倾诉我们的抱怨,我们甚至还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 《不抱怨的世界》作者威尔·鲍温是美国最受尊崇的心灵导师之一,从2009年至今,本书已连续再版多次,时至今日,书中所倡导的观念,依然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生命力。比如作者结合当今快节奏生活,提出风靡全球的“不抱怨”运动(在手上戴上手环,每次抱怨或指正别人就要换手戴,得连续不抱怨21天才算成功),正是现代人最需要的。 作者指出,人们之所以会抱怨,是想要寻求关注、推卸责任、引人艳羡、掌握操纵力、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抱怨是如此糟糕的一件事情,而最糟糕的是我们常常深陷抱怨之中而不自觉,久而久之,让其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以及看待事情的一种心态,在“抱怨的轮回”中,丧失了积极、乐观、上进的心。 书中,作者耐心地讲述了抱怨的原因是什么,抱怨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停止抱怨的轮回,怎样才能让周围的人停止抱怨,怎样才能做一个积极、乐观的工作者。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抱怨,是希望抱怨能衍生出一些益处。比如,我们向他人抱怨工作的繁重,潜意识里希望别人多做一些或者帮助自己分担一些;我们抱怨自己最近多么倒霉,是希望别人能给自己一些安慰和同情。 作者认为,抱怨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最终只能让我们深陷抱怨的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没有人愿意和整天抱怨的人生活、工作在一起,因为这样连自己的生活好像也看上去毫无希望。要想杜绝抱怨,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困境,遇到矛盾的时候,及时地沟通、解决。这需要勇气,但首先要有勇气承认自己是在抱怨,其次要有勇气去化解矛盾,改变处境。 本书详尽分析了抱怨对人生的各种危害,诸如影响人际关系、阻碍事业发展、影响婚姻生活、使不良情绪无止境地蔓延、丧失积极进取的勇气等等,同时阐述了帮助人们远离抱怨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讲授了不抱怨的智慧。本书内容全面、技巧丰富、方法实用、道理深刻,理论联系实际,以事例为佐证,是个人改善自我的心灵读本,也是各类公司和组织提升团队精神、提高员工觉悟,促进整体发展的参考书籍。 【精彩书摘】 ■想要别人改变,你得先以身作则 常有人问我:“要怎么样才能让老板(或朋友、情人、配偶、孩子、员工等)不再抱怨?”答案是:你不能。你不能让另一个人改变,人们改变是因为他们自己想改变,而想要设法改变一个人,只会让他更紧守住现有的行为,不肯放弃。和大家分享一句传统俗谚:“不要试图教猪唱歌,那只是浪费时间,还会惹猪很生气。” 被你惹毛的猪不会报名参加你开设的歌唱班。要激励其他人改变,富兰克林的结论是:“最好的训诫就是以身作则。”而甘地是这么说的:“我们必须活出想要让其他人效法的样子。”如果你想要其他人改变,你自己就必须先改变。我相信你有着最崇高的理由,才希望他们改变,但既然你也是这段关系里的参与者,就代表从某种程度而言,你在这沸沸扬扬的抱怨中也插了一脚。 当老板、父母、牧师、教练或家庭里的长者来索取紫手环,想要改变他们所带领、照顾的人们,我经常忍不住放张小纸条进去,写着:“注意,除非你先开始,否则不会有效。”我确信,如果我没有坚持下去,证明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是可能做到的,这手环就会真像玛西雅所说的,又只是星期天的小玩意儿了。你若想引导某人改变,就要记得:领袖应该站在最前线,迎向边界、开疆拓土,让其他人追随身后。 俄国有一句老俗谚:“想打扫全世界,就从打扫你家的门前台阶开始。”我们寻求的改变从来无需“外求”——它是发生于我们的内在。我们的行为的确会影响世界,因为它会影响我们周遭的人们,而且这种影响力会扩散开来。 ■觉得别人常在抱怨,是因为你也一样 我们说闲话或抱怨的主因之一,就是要让自己在相较之下,显得更为优秀。“至少我不像某某某那么糟。”当我指出你的缺点时,就是在暗示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所以我比你优秀。抱怨就是自夸,没有人会喜欢爱吹牛的人。 还有一个事实你也必须认清:你会注意到另一个人有这些缺点,是因为你自己也有。就像那些觉得“身边的人都满腹牢骚”而来索取紫手环的人,通常也都有惯性抱怨的倾向,你会发现自己对其他人的厌恶之处,就是你和他们的共同点,只是你对自己个性中的这一部分,还处于“无意识的无能”阶段。在另一个人身上注意到这个缺点,是宇宙指引你在自己身上认出它并且加以修正的一种方式。如果你想指出某人的负面特质,就先挖掘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倾向,然后要心怀感恩,庆幸自己有机会,能察觉这个缺点并疗愈。 还有,请好好牢记这项推论,因为别人的优点(亦即你赞赏别人之处)会吸引你,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你会在别人身上看到这些优点,是因为你自己也有,这也是你的特质。这些正面的特点可能潜伏着,但如果你聚焦于此,在自己身上认真寻找而且好好培育,你就会凭藉着专注力,让这些优点浮现出来。 ■“健康的沟通”很重要 健康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发生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和另一个人谈就是抱怨,这会形成三角习题,也会继续制造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 在你自己的人生中,可能也经历过这样的事。你的一个孩子可能会对另一个手足很生气,却跑来找你投诉,而不是直接找他讨厌的那个人沟通。于是你这个睿智、仁慈的父母便介入了——你要不就是劝诫这个不满的孩子,要不就是雪上加霜,亲自去找另一个孩子兴师问罪。短程来看,你可能化解了当下的困境,但你却没有给予孩子所需的方法,去处理他们未来生命中的问题。你允许这个抱怨的孩子在当前的情况下继续当个受害者,而且让他继续维持这样的模式,去因应往后人生的挑战。 你想帮助、支持孩子,但是当你试图解决他们彼此之间的问题时,你并没有树立起健康沟通的榜样。甚至,你还无意间在鼓励孩子,习惯性把你卷入他们的冲突中,不管情况严不严重、事情重不重要。你最好请他们彼此沟通,信任他们能藉由内在的引导,化解彼此的冲突。这么做等于是给了他们一份重要的礼物,教他们学习健康的沟通,而你也帮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力量。 三角习题在一些教会里也很盛行。最近我听说,有位牧师向一位牧师说起另一位牧师带领教会的方式。滔滔不绝讲了几分钟之后,那位倾听的牧师(他一直保持沉默)按下了电话的扩音器,打给被毁谤的牧师:“吉姆,我是杰瑞。我和麦克坐在这里,他正在分享他对你和你们教会的观感。我不想变成这三角习题里的一角,而我知道你一定很高兴听到他想分享的内容。所以,麦克,杰瑞在听啰。”麦克目瞪口呆地坐着,满脸通红。那一刻,麦克清楚地收到了这个讯息:在背后议论别人是不正直的事;而杰瑞也设定了明确、严正的界线,确保自己不会再被卷入麦克的闲言闲语里。 这个故事解释了我为什么把闲话和抱怨放在一起谈论。我反对闲话吗?绝对没有。只要你说的话是恭维那个不在场的人;那个不在场的人如果现身了,你也可以一字不漏地重复自己说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