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宪法实践 强化宪法认同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李林在《法制日报》刊文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贯彻实施宪法,必须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维护宪法尊严,必须加强和推进宪法实施和监督,把宪法精神和原则变为具体活动准则。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看,维护宪法权威,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监督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体制机制上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落实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和推进宪法实施的具体实践中。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是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最终,宪法需要在“脱虚向实”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强化全体公民对于宪法的政治认同、法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事实认同。
贡献给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冯俊在《人民政协报》刊文表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这一倡议是中国贡献给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世界贡献了协和万邦的和平发展观。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世界贡献了和而不同的文明观。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世界贡献了同舟共济的安全观。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世界贡献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态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
须推进对GDP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2018年年会上指出:改革开放后,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引导性指标曾发挥重要作用。把GDP的发展作为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核心引导性目标,对于中国摆脱贫困有着重要意义,符合当时中国的客观实际。
GDP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它虽然有结构、投入产出表、国际收支表、资金流量表等,但最后强调的是总量。以这个为规划引导,很容易重视数量扩张,而忽视以结构为特征的质量转换。此外,GDP只计算流量,而不是存量。以这个为引导,有可能强调短期经济活动的活跃,而忽视长期发展和财富积累。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和不唯GDP论英雄,是对过往片面强调GDP的纠正。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均GDP只有8000多美元,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GDP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须继续推进对GDP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根源在其自身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当前,中美经贸正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对华贸易逆差,是美国对中国产生不满并在经贸问题上频繁搞小动作的主要原因。应该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根源不在别人,而在美国自身。
首先,长期以来,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美国将众多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把研发中心和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留在本国。这种经济结构使美国稳居全球价值链高端,成为全球利润分配中的最大获利者,同时也必然会催生美国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物美价廉商品的旺盛需求,很多贸易逆差由此产生。其次,美国的统计方法存在很大问题。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笔记本电脑等商品,很多是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子公司生产的,大部分利润已被美国公司赚取,却要把整个商品的报关价格统计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里,这显然夸大了贸易逆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既然美国不喜欢对华贸易逆差,那就应当自己发展低端制造业,通过自主生产满足本国需求;同时,多向中国出口中国需要的高科技产品,冲销贸易逆差。但美国的做法却是在诸多高科技领域采取对华限制出口政策。自己需要的商品不愿意生产,别人需要的商品又不肯卖,怎么可能没有贸易逆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