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过去,“亩均效益”是农业术语。今天,“亩均效益”也是工业企业经营水平的一把标尺,可以充分激活企业强投入、求转型、扩生产、提效益的内生动力,推动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今起,本报推出工业“亩均论英雄”助推高质量发展专栏,通过系列报道把笔触对准工业“高产田”,带领读者一同感受“亩均论英雄”改革带来的巨变。 本报记者 单玉紫枫 通讯员 杨智勇 一排排立体仓库,上万个储位间,只需3人操作6台自动堆垛机,仓库上的成品或半成品便能通过输送线自动送至出口,每个出入库过程不超过30秒,不仅效率提高一倍以上,还节省用地18亩。宁波敏达机电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如数家珍。 工人与机器有序互动,大幅提升“亩产量”,如今在北仑,这样的场景愈加常见。 盘活存量 点石成金 “过去看重的是企业缴纳税收的总量,很少认真计算企业用地亩均‘产出账’,使得土地利用率与企业产出率严重偏离。而‘亩均论英雄’正是为扭转这种倾向,从生产率、能耗、排污等全方位实施评估。”北仑区相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为破解工业发展中的要素、技术等制约,早在2014年起,北仑区便创新推出工业企业“体检”工程。“体检表”涉及企业亩均税收、亩均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增加值等九项指标,为配置土地等资源、有效引导企业转型提供依据。 作为宁波开发最早的工业园区,北仑大港工业园区集聚了近400家企业,员工近9万人。为了提高园区亩产综合效益,一部分企业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而适应新常态的企业,则以“腾”促“换”,激发产业新活力。 宁波鼎耐和宁波华美微创科技两家低效企业,被申洲针织相继收购后,共整合用地资源90多亩。有数据显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笼换鸟”、低产田改造等工作,北仑区先后关停和取缔195家小企业、小作坊;原有47家铸造企业,已经完成关停并转或淘汰铸造生产设备的企业有17家,整治提升的企业有21家;腾出用能空间约50万吨标煤,盘活存量土地约4000亩,促进27宗土地开工建设,重新利用87宗58万平方米闲置厂房。 优化增量 雁阵齐飞 在逆向倒逼的同时,北仑区正向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向集约发展转型。截至目前,全区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0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2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连续6年居全市首位。 “企业永远是创新主体。”北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抓创新到促转化,北仑通过领军型企业这一“顶梁柱”,高成长企业这一“排头兵”以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这一“生力军”,共同打造创新发展强劲动力。 发挥行业领军型企业的引领示范效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研发和专利申报等创新活动,使企业逐步转变成为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创新型总部企业。目前,逸盛石化、海天塑机、申洲针织、吉润汽车、亚洲浆纸业等一批领军型企业已成功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在第二梯队中,北仑区在鼓励企业持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力度的同时,大力支持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近两年先后有拓普集团、继峰股份、东方电缆、旭升股份等企业成功上市,在资本市场风生水起。截至目前,北仑区14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已有9家在主板上市,16家登陆新三板。 抱团经营放大了企业集聚效应,握指成拳的北仑区则拉长长板。通过做好产业集群和全产业链配套,北仑区已形成以海天精工、海天驱动、安信数控、弘讯科技龙头为核心,以伊泽机器人、广强机器人、聚华光学等创业高技术型企业为生力军的智能制造企业综合集群。 根据规划,北仑区力争到2021年建成100家以上行业领先智能制造龙头企业,打造成千亿级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亩均论英雄”导向下,激活存量,做优增量,全面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曲激荡人心的时代赞歌正在北仑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