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的知识付费课程很多。(胡青青 摄) |
|
用手机进行知识付费。(胡青青 摄) |
江北记者站 张落雁 通讯员 胡青青 在当下,共享经济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概念。共享单车、共享KTV、共享雨伞……各种“共享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与共享经济一同衍生的另一个词是“知识付费”。从免费到付费,从一次性消费到形成长期消费习惯,知识付费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领域的热门话题。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和新的消费观念的逐渐养成,知识付费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成为个人从海量信息中突围的利器。 知识付费市场初具规模 在“互联网+知识”的时代,消费者应该为“知识”买单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业界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如何改变消费者“免费午餐”的思维和习惯。尽管此前,不乏付费渠道和形式的探索,但真正成功的主要集中在游戏类产品。近年来,得到、知乎Live、分答、在行、豆瓣时间、喜马拉雅FM、微博问答、荔枝微课、千聊、小密圈等知识付费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习惯于享受“免费午餐”的网友已经逐渐转变了观念,开始适应新变化。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当前我国知识分享市场已初具规模。据初步估算,2016年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人数约3亿人。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从本质上看,知识付费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兴起以后,信息实际上是过量的。虽然很多信息是免费的,但信息密度低、价值低,用户需要消耗的时间成本很高。 家住江北区洪塘的李大爷最近也追求起了年轻人的时尚,给自家的老式电视机添了一台电视盒子,体验了一把智能乐趣。原来李大爷退休后赋闲在家,平日里看看电视听听戏曲打发时间,当他听说智能电视可以跳过广告,还有很多学习课堂时,李大爷饶有兴趣,一来省去了电视中插播广告的烦恼,二来自己也能学点新事物。自从装上电视盒子后,李大爷家的老电视也变得智能起来,强大的资源内容以及“瀑布流”般的热门推荐,能够不断加载出新的推荐内容,可以让不少选择困难症用户更好地选择。“我想看什么都能找到,想看几集就几集,还可以跳过广告,我还订阅了12节英语课堂,虽然每个月都付一点钱,但还是很值得的。”近年来,随着智能硬件的层出不穷,不少智能产品在优化人工智能的同时引入了知识付费产品。像李大爷这类的消费群体,普遍集中于“付费订阅”模式,如付费订阅电视节目等。 与李大爷不同,他的孙女小李则更倾向于付费“社群圈子”。所谓“社群圈子”,大都是用户付费进入各种圈子,在这里分享一手知识,而这里的知识更准确地来讲,是某技能或某咨询的整合。小李所热衷的圈子是“美妆圈”,在这个社交网站上,各类达人发布着自己的美妆教程帖和美妆小视频,付费可点击观看,价格从几元至几十元不等。 另一种更常见的知识付费模式则是“问答咨询”。回答者自我介绍,描述擅长的领域,并设置提问价格。感兴趣的用户可以向其支付指定费用,用文字提问,对方作答。如果一定时间内,答主未回答该问题,费用原路返回用户账户。其他用户若对已有问题的答案感兴趣,可以付费1元“偷偷听”。在采访中,也有不少市民认为,付费问答的初衷或许没有错,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成了夹杂着窥私欲的游戏。王思聪回答的花边新闻有几十万人的关注,某大学教授的回答却无人问津。 知识付费已经是当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与传统培训相比,知识付费改变了以往的学习习惯和模式,门槛更低也更有效率。近年来,喜马拉雅FM等知识付费平台纷纷上线,用户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每天有1000多万用户通过各大平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消费者需要货真价实的干货 去年大学毕业后,姜女士一直准备着公务员考试。目前,网络上有许多和考试相关的付费学习平台,姜女士购买过不同平台的备考公务员网课。 “我认为这个钱是需要投入的。一方面,网络授课形式方便,只要有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学习,如果错过直播,还可以看回放;另一方面,相比较于一两万元高价的备考面授班,网课便宜了很多。”姜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的付费课程背后,有一个诸如教室一样的社区,报名后就可以在里面交流,也有老师在线答疑、布置作业等,就像上学时在学校的学习状态。 像姜女士一样,愿意在互联网上知识付费的人不在少数。对大多数人而言,付费知识省去了东寻西找的时间。 目前,收听网络歌曲、观看网络电影需要收取费用已经是常态。网友小王告诉记者:“我觉得听歌付费是应该的,作者的版权需要保护,我乐意为我喜爱的音乐付费。”如今,音乐试听网站基本有版权意识,不再一味地用“免费”去吸引用户。 然而,还有一些消费者虽然花了钱,并没有获得“名副其实”的产品,还有一些传播的内容很难被界定为“知识”。记者在“在行一点(原分答)”上进行了尝试,发现一个“问题”的价格从几元至几千元不等,提问者既可以一对一指定提问对象,还能抛出赏金,最佳答案可以获得赏金。记者花了1元听了一个刚刚步入职场的应届生的提问。他为该问题花费了50元,主要是咨询如何快速提升自身能力去获得高薪职位。记者听了一名资深HR的回答后,感觉说得挺专业,但实际操作性并不强。这样类似的提问还有不少,记者听了几个回答之后,发现答案普适性太强,并未站在提问者的角度做个性化的分析。另外,提问者对自身情况描述过于简单,问题不够“自我”,导致回答“放之四海而皆准”。 当部分消费者抱怨知识“干货少”的同时,记者也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市民林先生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平常会付费看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以了解先进的设计理念,“知识付费是以学习为主,如果你抱着猎奇的心态去提问或者去看答案,这本身就不存在知识一说。”林先生告诉记者,他身边也有不少人爱看如《月薪3000和月薪3万文案的区别》《毕业一年如何赚到✕✕✕万》这类文章。“如果说你想通过一篇文章就能提升自己能力开阔眼界,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质量参差不齐获取信息需谨慎 今年3月,微信订阅号“爆文”创造者《新世相》刷屏推广付费课程,被质疑传销。随后,微信团队表示《新世相》通过多层抽成等方式,推广网络课程,违反了微信平台规则。目前微信团队已对相关公众号进行了处罚。知识付费,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再一次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浙江京衡(宁波)律师事务所主任陶旭峰表示,总体来讲知识付费是对作者的尊重,在目前网络知识付费模式的推动下,有助于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气氛,激发创作者更大的创作热情。知识付费对知识创作者来说,是有版权保护作用的。知识作品是原创作者智力成果的体现,像歌曲、文学作品等,这些都是有版权的。 但由于目前知识付费质量参差不齐,显现出来的一些弊端也值得思考。有些平台甚至传播错误有害的信息,这不仅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也不利于根基尚浅的知识付费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知识付费产品的定价也存在着争议。有些人可能花了几百元甚至几千元向某个知名人士提问,结果对方的回答寥寥数句,甚至文不对题。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陶旭峰认为,作为买方,付费者希望获得卖方等价的内容,如果对方名不副实,实际上表明提问者和回答者之间的合同没有得到履行,提问者(也就是消费者)可以维权。如果情况严重,卖方也可能存在欺诈嫌疑。还有一种情况,回答者确实回答了提问者的内容,但是提问者认为不够全面,陶旭峰认为这属于消费体验问题。消费体验并没有明确的标准,知识付费平台事先也没有办法对每一名回答者进行详细考核。回答者提供的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服务的标准一般不好明确,提问者和回答者之间也无法事先准确约定。 从法律上来说,这种情况不好说是违约,目前这方面也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作为消费者来说,对信息获取需要一个判定的过程,在网络平台上要提高警惕,尽量避免盲目性消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新闻1+1 去年内容付费用户 达到1.88亿人 2017年12月5日,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权威发布《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2017年内容付费用户规模预计达到1.88亿人。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网民目前在课外/工作外提升知识储备或解决问题较多使用线上产品,其中41.6%的受访网民使用音频类产品,另有38.2%、34.5%受访网民使用文字及视频类产品。同时,45.4%的受访网民表示未来倾向于增加或尝试使用音频类知识付费产品。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平台知名度排行中,知乎以7.8分排名榜首,喜马拉雅FM则以7.7分紧随其后。在中国知识付费满意度排行中,喜马拉雅FM以7.8分排名首位,知乎以7.5分位居第二,主打知识付费产品豆瓣时间的豆瓣则排名其后。 (胡青青 整理) 评说 知识付费应“物有所值”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有63.6%的受访者支持为知识付费,73.9%的受访者表示会为了获得某一问题的答案而去付费。知识付费成为时代的“新宠”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互联网发展20多年来,信息是海量的,就是太泛滥了,虽有不少优质的信息,但劣质的信息更多,人们需要一个区别劣质信息、更专业的精品内容;另一方面,忙碌的都市人为了事业和发展,需要不断地知识“充电”。他们没有时间回到传统的课堂里学习,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求知识。所以,学习更方便的知识付费形式受欢迎是必然的。 其实,知识付费这种现象已经悄然存在了好多年,知网空间、百度文库等平台的付费论文,一些强势媒体的付费阅读,以及小米等机顶盒提供的学习平台,都是这类形式,只不过是最近“在行”“分答”“值乎”“知乎live”扎堆问世,才给人有量变累积为质变的感觉。可以肯定,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工作生活需求的丰富多样,知识付费会越来越多,而互联网的“免费午餐”将会渐行渐远。 知识付费,要让人愿意买单,关键还要看知识内容是否货真价实、物有所值。知识付费实际上就是将知识“零售”,如果消费者试着(付费才可用)购买了知识内容,发现是质次价高,甚至有滥竽充数的感觉,那么,消费者就会对此失去信任。这样的人一多,平台就会失去一大批用户。因此,对内容生产商来说,虽然目前国家还没有对这类平台有统一具体的规范,但只要想做下去,并创出品牌,就必须好好地做,做出特色,赢得口碑,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 知识付费,是一种有效的互联网学习方式。平台的运营者只有精心打磨服务内容,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长。(李国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