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万斯同纪念馆。 |
|
白云庄。(周建平 摄) |
|
祭扫万斯同墓。 |
|
万斯同纪念馆。(周建平 摄) |
记者 陈 青 这是一个传奇的家族,是人文最为炽盛的明代开国世家。 祖籍安徽的宁波万氏,是唯一以军功起家的明代甬上望族,弃武从文之后,又在经学、史学、文学等领域笑傲学林。最为后世关注的当属以布衣身份参与编修《明史》的万斯同(1638年-1702年),一生功力萃《明史》。 今年是著名史学家万斯同诞辰380周年。 宁波万氏家族的历史就是大明王朝历史的缩影:从太祖起兵到靖难之役,从北征鞑靼到南抗倭贼,从卫所之设到漕运之治,从宦官专权到东林党争,从南明偏安到义军抗清,都能看到万氏祖先和万斯同父兄的身影。 被尊为宁波万氏始祖的万斌(1322年-1372年)是万氏家族中第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显赫战功,北征蒙古时战死于阿鲁浑河(今鄂尔浑河),尚武门风由此形成。万斌的儿子万钟(1357年-1399年)袭父爵,防守宁波有功,被封为宁波卫佥事。此后,其子孙定居宁波,世袭指挥佥事。 万钟及其子万武(1386年-1408年)、万文(1397年-1418年)也先后为国捐躯,“或死沙场,或死绝徼,或死巨海浪中,俱不得裹片骨归葬”,祖孙三代被后人称为“四忠”。 万氏一门之内,还有巾帼不让须眉之举,女眷——万钟、万武和万文的妻子三人,共同抚养万文的遗腹子,万武和万文的妹妹万义颛终身不嫁,也帮助抚养万文遗腹子。 合族共同谱写的“四忠三节一义”传颂久远,载入地方史册,成为万氏家族忠孝传家的标志和精神支柱,也赢得了崇高的声望和地位。 有事则著武功,承平则显儒术。 万氏族人从来不是草莽武夫,在治兵习武的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涉猎诗文。万全(1418年-1464年)曾编纂《万氏宗谱》以明世系,并撰写了家族史上最早的诗集《竹窝稿》。而在门风转变的过程中,万表(1498年-1556年)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自万斌后第二位很有影响的人物。1520年,万表在武举会试中上榜,成为万氏家族史上第一位考取进士身份的武人。 万表与天一阁主人范钦交谊很深,范钦《赠万总兵民望》诗云:磊落云台彦,经年水国居。遗荣希贺监,多病似相如。客至尝悬榻,家贫只著书。传闻青海北,待尔驾长车。 万表对当时日益盛行的阳明心学兴趣浓厚,承继浙东学术经世学风,著有《济世良方》《经济文录》《玩鹿亭稿》等。他还把儿子万达甫(1531年-1603年)领上科举之路,使他对经史之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快了万氏门风从尚武转向崇文的进程。清代浙东学者邵廷采在《思复堂文集》的《宁波万氏世传》中说:“万氏之大,自鹿园始。”鹿园,就是万表晚年的自号。 万达甫之子万邦孚(1544年-1628年)曾参加援朝抗倭之战,著有《万氏家训》6卷及诗集《一枝轩草》等。 万氏家族到了第十世万泰(1598年-1657年)时,完成了弃武从文的转变。万泰成为第一位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的万氏文人,创作了众多诗文集,且终身未涉足军旅。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养育了后来蜚声清代浙东学林的“万氏八龙”。 万泰生卒横跨明万历、清顺治两代。他有八个儿子:斯年、斯程、斯祯、斯昌、斯选、斯大、斯备、斯同,各有成就,他们极大地提升了万氏家族的社会声望及在学界的声誉。“万氏八龙”师从“浙东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者黄宗羲,各向先生学习一艺,务令精熟。梨洲先生曾经叹赏:浙东门风之雄,莫过万氏矣。 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邵廷采、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的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学派“影响后来最大者”多在史学,故也称“浙东史学派”。 八兄弟之中,万斯大(1633年-1683年)、万斯同尤为出色。万斯大是万泰第六子,以经学研究著称,曾在宁波创建讲经会,毕生致力于“三礼”和《春秋》研究,以治史方式治经,进行实证式研究,探求经文本义,著有《学春秋随笔》《学礼质疑》等“万氏经学五书”,堪称浙东学派之骨干人物。 名声最高的是万斯同。万斯同年轻时喜欢古文及诗歌,与当时一些名士角逐于文坛。之后,他认为史学是国家需用之学,便由经入史,其学术地位因为史学成就而奠定。“班马三椽笔,乾坤一布衣”,可以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万斯同17岁时拜入黄宗羲门下,从文业会、策论之会到甬上证人书院,学术思想历经三次转变,为之后上京修明史奠定了思想基础。甬上证人书院成立第二年,31岁的万斯同为了谋生,赴会稽(今绍兴)为姜希辙的儿子教授经学。姜家藏书十分丰富,特别保存了一套明朝历代《实录》,此外还有各代邸报以及各种野史、家乘,他在姜家博览群书,逐渐形成自己的史学思想。 《明史》是历代正史中继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后编写得较好、学界评价较高的一部史籍。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诏请黄宗羲修《明史》,被黄宗羲拒绝。朝中大臣便推举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万斯同也坚辞不就。以后,大学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总裁,又荐他入史局。黄宗羲认为修《明史》是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有万斯同参加,可以放心,便动员万斯同赴京,并在赠别诗中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相勉。 当时,凡入史局者署翰林院纂修衔,授七品俸禄。万斯同遵黄宗羲嘱咐,上京后寓居于徐元文家,以布衣入史局,参与编修《明史》,前后十九年,不署衔,不受俸。他认为撰写史书必须“事信而言文”,所以在京期间,自王公至下士,无不尊称其“万先生”,而他每自称“布衣万斯同”。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万斯同去世时,已手定《明史稿》500卷。 万斯同的灵柩运回宁波故里后,先暂时安置在白云庄万氏祖墓旁。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冬,筑墓于奉化莼湖镇乌阳观山南麓。 在宁波历史上,白云庄与天一阁地位相当,素有“城内天一阁,城外白云庄”之说。 地处城西的白云庄不仅是黄宗羲的讲学处、浙东学派的发祥地,而且是浙东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万斯同、万斯大等人的故居,在学术界影响深广。1934年甬人杨菊庭(贻诚)等访得书院和故居旧址,集资恢复。自白云庄重建以来,一直作为纪念万氏先贤和黄宗羲讲学处的建筑群而存在。 白云庄前庭后院,翠竹深深,碧草幽幽,更有小河在一旁静静流淌。在这里,还能看到《鄞江送别图》复制品,原件藏于宁波博物馆,由秦秉年先生捐赠给天一阁博物馆。画作表现的是康熙十八年万斯同、万言叔侄北上预修明史,甬上文人依依送别的历史场景,此画也是浙东学派重要的文献资料。长卷上的每个人物有名有姓,均为甬上文化名人。更难得的是,如今我们见到的万斯同像,就出自此画,这也是大历史学家存留下来的唯一画像。 2006年,作为清代浙东学派史迹,白云庄和黄宗羲墓、万斯同墓、全祖望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对万斯同的纪念和研究一直在继续。 2008年,天一阁博物馆举办了“纪念万斯同诞辰370周年”系列活动,来自中、美、韩、日等国家的8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万斯同与《明史》编纂国际学术研讨会”,天一阁珍藏的万斯同《明史稿》影印出版首发式同时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存世的万斯同《明史稿》手稿,也是现存主要版本的《明史》之中的最早版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文物及史料价值。 2014年,在莼湖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奉化文物部门修复了万斯同墓道与牌坊。2017年,国家文物局和奉化区政府拨专款修建万斯同纪念馆。 2018年是万斯同诞辰380周年,清明节前夕,莼湖镇举行万斯同纪念馆开馆仪式暨“祭先贤、颂新风”清明祭祀活动。万斯同纪念馆的落成及对公众开放,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实例,也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充分挖掘乡贤文化、复兴与延伸乡村文化精神的具体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