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国内国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20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紧接第1版②】那会儿宁波城市很小,整个市区才10个左右信号灯,而且需要民警手动控制。“最初的控制器和原来的那种锡铁饭盒差不多大小,我们站在岗亭里,看到哪个方向车多了,就进行手动调整。对于交通违法,那个时候是直接用话筒提醒的。因为那会儿车辆非常少,一天下来能看到一百辆车就很了不起了。”

    一年后,陆明光调到海曙交警中队当内勤,负责文字、后勤保障等工作。他是一个喜欢写作的人,常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写出来,并在当时的《宁波日报》上发表。他说,当时他最喜欢看两本杂志——公安部的《道路交通管理》和江西省公安厅的《红绿灯下》。有一次,他看了一篇国外关于信号灯运用的科学设想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写了一篇文章投给报社。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是“信号灯通过联网以及自动化计算,能否让上班族一路绿灯地从西门口到东门口”,简单说就是“绿波带”的幻想。

    原本以为这一切这辈子实现不了,但出乎陆明光意料的是,改革开放这些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不可能逐渐变成现实。他告诉记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宁波交通信号灯控制逐渐自动化;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宁波部分路口用上了较为先进的多相位信号灯,电子警察也“上岗”了,绵延百年的路面指挥岗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进入21世纪,变化更大了。宁波从2001年开始进行信号灯控制智能化改造,引进澳大利亚的SCATS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作为城市交通信号控制平台。在2010年时,又正式提出了‘智慧交通’的概念。”陆明光说,2011年宁波成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者,首批50套新一代智能高清(视觉)交通违法抓拍系统投入试用,随后不断普及。

    对于宁波的交通来说,这套系统是名副其实的“大功臣”。有了它,“绿波带”不再是科学幻想。2013年4月底,我市城区首批14条“绿波带”投入使用,驾驶员只要控制好车速,就能“一路绿灯”。截至目前,市区的“绿波带”有38条。如此大规模地应用、推广“绿波带”技术进行治堵,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绿波带’仅仅是宁波‘智慧交通’建设的一个缩影。现在已经过渡到大数据治堵的时代了,中山路上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什么查远光灯的,查鸣笛的,查违章闯红灯的……”陆明光说,车子从千辆到百万辆,交通设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智能,交通管理工作很能反映时代变迁。他有幸见证这一系列的变化,如今,希望在退休前,能够看到科技再进一步,能有更多的“绿波带幻想”成为现实,为宁波市民的出行带来更多利好。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