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奉化区萧王庙街道青云村的党总支书记杨海定猝然离世,让村民们惋惜悲痛不已,也让读了他事迹的人们钦佩感叹不已。今天,本报刊发长篇通讯,追溯杨海定的人生轨迹。细读报道,便能清晰感受到,杨海定任村党总支书记八年,切实履行了他上任时立下的誓言:这个书记要么不当,当就要当好,当干部就是要为村民办实事。 8年前,青云村还是奉化的矛盾村、落后村。2010年杨海定当选村总支书记后,几年间,青云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赢得了市级文明村、市级生态村、市历史文化名村、省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青云村这么大的变化,正是对杨海定履行“当干部就是要为村民办实事”誓言的最好见证。 正因为认定和坚守“当干部就是要为村民办实事”,知道自己当了村总支书记,让村子美丽起来、洁净起来,让村民们一天天过上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最值得追求的,杨海定才能作出那么重大的“人生决定”——关掉原先年收入近百万元的企业,一心扑在村事业上。 正因为认定和坚守“当干部就是要为村民办实事”,知道要当好村总支书记,绝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杨海定才能不惧艰难,不怕劳苦,“虽然吃吃拳头,仍要奔奔脚头”,团结和带领村民干成了一件件大事难事;才能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使村集体年收入突破70万元;才能着眼长远,劳心费力把青云村打造成历史文化名村,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致富;才能虽然身体一直不好,却多年如一日,不把苦累当回事,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因为认定和坚守“当干部就是要为村民办实事”,知道“上梁不正下梁错拼”的危害,知道带好一个村班子的重要性,杨海定才能严格自律、严格管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己从不向村里报销一分钱,每年还要倒贴二三十万元给村里;才能一上任就出台廉政规定,实行“收章收权”“一事一议制”等,用制度约束权力,监督村干部廉洁勤政,为村民着想。 当干部究竟为了什么?如何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这是每个党员干部必须想明白的问题、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杨海定用他的誓言和行动,给出了响亮回答:当干部,就要为民办事;身为党员,就要甘于奉献。当干部,不是为了掌权耍威风,也不是为了方便谋私利,而是为了奉公为民,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当干部,不是为了捞取政绩,整天想着升官晋级,而是为了促进改革发展,造福一方百姓;当干部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潇洒风光,而是要吃苦受累,为人民利益甘愿舍弃自身利益甚至生命。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战略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长远,是一篇大文章。班子不正,做事不顺。建好党支部,带动一村富。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基层党组织首先要过硬,要有一大批像杨海定那样的“领头雁”“带队人”。 杨海定一心奉公为民的精神,值得每个党员干部学习。每个党员干部,对照杨海定“当干部就是要为村民办实事”的誓言,和他为履行誓言所付出的努力,都应该扪心自问:为了乡村振兴,为了宁波发展,为了百姓利益,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做出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