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22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新探索

——评吴新星长篇小说《苏三不要哭》

    李建树           

    去年,经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评委会谢冕、聂震宁等七位权威专家联袂推荐,吴新星的长篇小说《苏三不要哭》在530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银葵花奖”。《苏三不要哭》是一部少见的描写民国时期民间戏班少年学徒生涯的历史题材儿童小说,以京剧等传统行当为切入口,描写了特殊时代里人们的境遇与命运辗转。

    第一章,作者写生活在江南小城镇里的主人公林瑞生一家,一家五口全仗父亲“林师傅”经营的“林记绣铺”维持起码的生活。瑞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放弃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心甘情愿地去戏班学唱旦角,从而经历了与小学徒们相濡以沫的苦难成长过程,并展开了一场对命运的不屈抗争。

    写人物经历痛苦和磨难,往往比只写人物简单肤浅的快乐更加能体现人性。写作之初,吴新星就下决心不让自己的写作目的只向“畅销”靠拢,而是希望为艺术而写作,为创新而写作。这么做,辛苦不用说,还很可能吃力不讨好,但也说不定能为当今的儿童小说填补某些方面的空白。

    毋庸讳言,当前儿童文学创作有趋于单一化的倾向,许多热销作品共性大于个性,共同的题材,共同的场域、人物,共同的矛盾、结局,甚至书名都有些相似。在刚刚过去的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奖的长篇小说里有4部是关于农村题材的,这或许与中国的文化基因有关。当今作家大多出生、成长于农村,所以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童年、少年生活,给作家们留下了根深蒂固的记忆。从回忆出发构思作品、展开想象,就成了很多中国作家最为熟悉的写作路径。乡愁使小说作品的情感和故事情节显得更扎实、丰沛,也更容易得到评委的认可。

    另外,儿童文学创作还存在着向小学或者初中低年级段读者过度汇集的问题,简单和肤浅的感官刺激大行其道,认为吸引儿童的就是好作品。然而,儿童文学更重要的价值是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正直、善良、正义、同情、乐观、悲悯等精神底色。

    吴新星提笔之前,反复思量,想明白之后,一头扎了进去,她挖掘动用了童年的所有生活经验和所居住的小城镇的民风民俗。

    从第三章开始,作者安排瑞生进入常人无法想象的流泪流血的学艺阶段,他与师兄弟抱团取暖等一些细节,紧紧地揪着读者的心。少小离家的强烈孤独感折磨着瑞生,也折磨着读者。直到有一次奉管事王爷爷之命外出办事,在去药店的路上,他顺便回了一趟绣铺,见到了亲爱的爹娘和两个妹妹,这才与他们有了一次短暂的相聚。瑞生看到娘时,眼泪像抛沙似的落下来。娘叫了声“小和尚!”瑞生一头扑进娘的怀里。此时,读者的眼泪终于跟着瑞生的眼泪一起落了下来。小说写到这里,艺术性和审美效应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小说里的人物,如瑞生、荣宝、董宝、小七、李棠、李班主、管事王爷爷、金先生等,个性鲜明,各有特色。最后,作者借董宝的一句话破题:“瑞生,你终于等来了这一天,终于唱上了苏三。”

    苏三是京剧《玉堂春》里的旦角,这是一出唱功戏,没有一定功底的演员是不敢接的。本来瑞生可以轻松地演演已经唱熟了的王宝钏,但他偏偏要迎难而上。对瑞生而言,这是一场新的历练、新的开始。

    这时,戏班子已经流落到了上海,他们虽然躲过了日本鬼子大轰炸的劫难,但亲朋好友的死伤之痛,令大家的情绪十分低沉。因此作者写道:“现实沉重,如苏三颈上的鱼枷。但瑞生经过前面的历练,相信困苦的日子迟早会熬出头。就像苏三颈上的鱼枷,最终会卸去一样。只是,在最难熬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住啊!”他们互相鼓励着。

    戏班子在上海的正式演出开始了,京锣“锵锵锵锵”地敲起来,瑞生扮演的苏三上台了,他唱:“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悲悲戚戚、凄凄惨惨的声音,让所有人为之动容。瑞生也仿佛陷入情节里去了,觉得自己就是落难的苏三。可不是,国有难,家有难,在这样的非常时期,谁都是落难的苏三。

    但无论怎样,都得振作起来,不能一味地哭泣啊。苏三不要哭,苏三不要哭啊!作者最后成功地亮出了这部长篇小说的题目——《苏三不要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