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波 特雷西·基德尔是美国著名作家,曾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肯尼迪图书奖、国际报告文学奖,他的非虚构作品《越过一山,又是一山》记录的是一个名叫保罗·法默的医生不走寻常路、追寻人生目标的历程。 保罗·法默毕业于哈佛大学,是医学博士和人类学博士,他23岁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将现代医学带给最需要的人。在哈佛医学院读书期间,法默有一半时间在海地行医。尽管如此,他的学习成绩依然名列前茅。毕业以后,法默一年当中只有4个月在波士顿工作,其他时间奔波在全世界缺医少药的地方:在海地最贫穷的地区建起一座现代诊所,为赤贫的人们提供医疗服务;在秘鲁照顾结核和疟疾病人;在古巴促进公共卫生…… 作家特雷西·基德尔是在一次采访中偶遇法默的,之后便对他进行贴身采访。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从“我”的视角去观察记录,使作品可读可亲,温暖感人。比如:“2000年元旦,法默前往海地,我们交换了电子邮件地址,他寄了一本他的新书《传染病与不平等》给我。”“我和他在海地时,他每天至少打一通电话给他的妻子和女儿,用的是房间里的卫星电话。”“早上,我一路跟着法默走,前往位于新大楼一层的诊疗室。”“他在思索措辞时,一根手指头会在空中挥来挥去”…… 作为名牌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法默完全可以在美国的任何一座大城市里的大医院当一名体面的医生,或者自己开一家诊所,过上富裕优越的生活,但这不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在法默眼里,病人的需求高于一切,包括心爱的女友。法默的第一个女友叫奥菲利亚,她说:“我永远无法和这样东西争,就算我有心也无从争取。”她所说的“这样东西”就是“海地的贫困人群在法默心中的地位”。通常,只要周五提早下课,或是人类学研究会提早结束,法默就会去赶飞机前往海地,有时候就算只待两天也好。有一次,女友对他说:“拜托你别去,留下来陪我。”法默不以为然地说:“怎不说和我一起去呢?”两人因此而争吵不止,最后遗憾分手。1993年,法默还把某个基金会颁给他的22万美元奖金,全部捐给了海地的一个医疗机构。 海地是一个岛国,位于加勒比海北部,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人民处于文盲状态,失业率很高。1991年海地政变,新上台的军人集团把法默列入了不受欢迎人物的黑名单。他不能去海地了,之后的两个月里,法默每天打电话给在海地的朋友,咨询病人的情况。1992年初,他通过各种关系买通了海地的一个军官,把名字从黑名单上删除,才得以继续前往海地。海地交通不发达,法默会长途跋涉到病人家里出诊,为了能多救治几个病人,他尽量减少睡眠时间,“黑西装看起来好像连睡觉也没脱,可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睡。” 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监狱,法默看到肺结核的疫情非常严重,返回莫斯科后,他立即召开记者会,宣布这个可怕的消息,并说服世卫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资金,阻止了西伯利亚监狱结核病的暴发。 海地有一句谚语:越过一山,又是一山。意思是说,当你处理好一个问题,新的问题旋即出现,你要做的唯有不断前行。这句谚语是法默救死扶伤精神的最好写照。几年前,我看过一篇小故事,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问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你为什么一直要去攀登一座座高山?”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在那里。”马洛里的这句话,后来被很多人当作座右铭。因为山在那里,所以要去攀登;翻越一座山后,发现还有一座,于是继续前行。有追求的人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