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口山塘景色。(记者 余建文 摄) |
从雪窦寺出发,沿浒溪线北行,过四明山森林公园西行约10公里,一座波光粼粼的小水库映入眼帘。青翠的山峦如一把太师椅,一座小村庄在其怀抱中,这便是芦田村了。 本报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陈 科 海拔逾700米的芦田村位于四明山西端,与嵊州、上虞两地相接,是距余姚城区最远的山村。全村300多户人家,绝大多数姓王。据《王氏宗谱》记载,500多年前,王氏祖先从嵊州前往上虞乾溪扫墓,路过此地,见山谷状若圈,泉香林茂,心生喜欢,随手插芦竹于田,定宅而居。之后,村内芦竹摇曳,茅屋连片,人丁兴旺。芦田村名也因之而来。 芦田村犹如一块璞玉,藏在四明山深处,远离城市的烟火。村口一方清澈水塘,塘坝上卧一株600余年的金钱松。山村一年四季常绿,秋天红叶染遍山头,凡到过芦田的人不由得惊叹:真乃福地也。 村中现存的古宅以台门为主,雕刻精美,留有明清两朝遗风。其中村口的“树滋堂”是王氏家庙,建于清晚期,现为余姚市文保单位,也是村文化礼堂。祠堂前后两进,两边为厢楼,天井中有戏台一座,用卷棚廊轩与后进建筑相连,藻井雕刻细腻,令人叫绝。而数根高达5米的石柱均一抱有余,上刻楹联,气势不凡。 芦田村处在唐诗之路上,遍留古诗遗韵。村党总支书记王荣说,祠堂早年间做过学堂,村中重诗书砥砺,文风颇盛。从恢复高考起,40年里小山村走出了160余名大学生,其中3名还是留洋博士,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 面积近9平方公里的芦田村,现有山林7000余亩,樱花、红枫等种植面积2000余亩。几年前,村里小水电站进行了升级改造,年发电量超100万度,村集体经济年收入40万元左右。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村里进行农业综合性开发,投入250余万元,修筑了一条近10公里长的公路,大大降低了花木外销运输成本。目前,全村每年花木销售额2000多万元,约一半村民外出经商、打工,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2013年,芦田村摘掉了贫困村“帽子”。 幽深的巷弄,白墙灰瓦。走在村中,地面整洁,鸡犬之声相闻,山村疏朗之气扑面而来。这两年,芦田村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日常保洁实行包干制,并维护村中桥口溪的河道环境。为响应“还林于山”的政策号召,芦田村干部带头先行先试,积极谋划产业结构转型,逐步降低花木种植比重,扩大茶叶、小果树、中草药等的栽培。王荣说,芦田村有千亩茶山,因为海拔高,气候条件好,所产的白茶、碧螺春等茶叶品质上佳,很受市场欢迎。村里部分农民也在引种樱桃、覆盆子等,发展林下经济。假日里,自驾或徒步来村里的游客也日渐增多。四明山主峰龙头之下的芦田村,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新的发展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