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8年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国内外优秀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参展企业突破1500家,“一带一路”沿线参展国家超过30个。(资料图) |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既体现在经济硬实力上,又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宁波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与此同时,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不完全适应,高质量推进文化建设的需求日益迫切。高度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要坚定文化自信,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创新活力,丰富文化载体,推动宁波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文化自信的内涵解读与时代价值 陈 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把文化自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文化自信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应当立足于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高度,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思想价值及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维度。 一、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信的程度。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只有立足于文化自信,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意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信仰、信念的底气和支撑,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坚持文化认同,就是坚持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文化体现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不仅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而且深入人的一切活动、一切方面。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是建立在以文化自信为底蕴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各类问题及各种诉求,都与文化认知密切相关。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不仅对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起到精神基础作用,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里写道,文化软实力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自信既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长期领跑的根本,也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文化内化于心,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民族的内心世界、融入人们的全部生活,它既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是最深远、最稳定、最长久的定力。作为“四个自信”的有机构成,道路是路径方向,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行为规范,而文化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坚定的文化自信,既是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成就的高度认同。 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的提出,深刻体现了当今的时代特点与实践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是构建精神家园、增进思想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文化自信,在于文化支撑作用的充分发挥。只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昂扬的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文化自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一些国家竭力抢占价值观的制高点,鼓吹自己价值观的“普世”意义。只有建立起对文化传统、文化价值、文化取向的高度自信,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中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中西方价值理念和文化思想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文化自信能够为价值观自信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并凝聚更多的社会共识,让社会各个阶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形成更加内在的认同。当前,中国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文化强国的新时代,更需要通过文化自信增强人民群众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好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文化原则,也体现了文化自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价值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中华文化和文明理念,既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内蕴的独特魅力,也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文化实践和大国外交,在世界范围内凝聚起新的共识,传递着中国文化的超越性关怀和“中国经验”“中国价值”对世界的影响力,为21世纪人类整体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为市委宣传部理论调研处处长) 现实基础:宁波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 张 英 一、从传统文化积淀来看,宁波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认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宁波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1195年的建城史,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今天宁波的文化自信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首先,在思想文化遗产方面,宁波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更是宋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的重镇,其突出标志就是浙东学术文化。浙东学术文化在文化价值上,坚持实学实用、经世致用;在文化精神上,以其独立思考的批判意识和较强的历史自觉性,体现出民主启蒙思想的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数次点赞宁波的思想文化遗产,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黄宗羲所具有的民主启蒙性质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截至2017年,市域内有宁波、余姚2个名城;慈城、石浦、前童等3处国家级名镇,奉化区溪口镇、余姚市临山镇等5处省级名镇;许家山、龙宫等72处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城区范围内划定了月湖、永寿、秀水等8处历史文化街区,莲桥街等3处历史地段;划定了镇海口海防史迹保护区和甬江北工业遗产保护区等2处特殊类型历史地段,41条历史街巷。大运河成功申遗,它山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另外,宁波是全国知名的“博物馆之乡”。 第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宁波市从2003年开始进行民族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经过10多年努力,已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3项,省级89项,市级190项,县级520项。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保护实验区,也是我国唯一以海洋渔文化为保护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二、从现代文化发展来看,宁波的文化创新活力逐步展现 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宁波在现代文化发展中所展示出的文化创新活力,是宁波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 文化民生方面,宁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所有区县(市)均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其中有7个区县(市)区还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鄞州区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慈溪市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此外,2016年8月,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文化产业方面,近年来,宁波在不断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也在着力推动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7年宁波文创产业增加值总量为716.27亿元,同比增长22.2%,占GDP的比重为7.27%,其中规模以上文创产业增加值480.19亿元,同比增长22.5%,占全部文创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按浙江省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行业口径,2017年实现规(限)上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372.86亿元,同比增长24.5%。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宁波作为国家、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项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从文化交流来看,宁波的城市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发展特质,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时,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唐宋以来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宁波的文化实践也充分包涵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在推动宁波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同时,宁波的文化影响力也在不断拓展,并成功当选为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为宁波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环境。 其一,文化“走出去”进程不断加快。近五年来,我市相继与美国、波兰、法国、日本、韩国、德国、土耳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出访交流项目近百批次,其中先后输出了舞剧《十里红妆》、青瓷瓯乐等具有中国特色和宁波地域风格的文化精品50余批次1000多人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其二,文化“引进来”领域不断拓宽。五年来,引进国际性展览50多场次、海外演出200多场次。同时,在2016年,以“东亚文化之都”为平台,促进了宁波城市文化在亚洲区域内的交融、合作、发展,以承办第二届中东欧博览会为契机,与中东欧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创新设计产业联盟,深化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商文化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其三,文化交流品牌项目初步形成。由国家文化部主办、宁波市政府承办的“中国国际声乐比赛”,每三年举办一届,如今永久落户宁波,成为我国一项重要国际性文化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与外事办共同主办的“海外宁波文化周”活动,既有以高层人士为观众主体的大型演出,又有面向广大市民的广场文化展示和演出,最大程度宣扬了宁波文化。由宁波博物馆与英国诺丁汉市、德国亚琛市、波兰比得哥什市、韩国大邱市和顺天市、日本益田市等5个国家9家博物馆组成的“宁波国际友好城市博物馆联盟”,以“共享、交流、弘扬”为主题,建立以展览、教育、研究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双)边、长效合作机制。 (作者单位: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发展路径: 如何增强宁波的文化自信 陈珊珊 一、继承和弘扬宁波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城市文化认同 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母体,包含着一座城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城市独特的精神标识。宁波悠久、深厚、丰富的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是市民自我认同、文化自信的基础。 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宣传。进一步凝聚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社会共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深远意义,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宁波城市总体规划和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整体水平,保护好宁波历史城区“一湖三江六塘河”的整体格局和整体风貌,保护好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古建筑等重点区域和重点文物。进一步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提高宁波作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展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大宣传活动,唤起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 加强对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推广。宁波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驳杂,需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梳理、甄别和分类,对其中极富特色的优势文化资源如阳明文化、浙东学术文化、海丝文化、藏书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合、精心萃取。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文化遗产在更大程度上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继续编写“宁波地域文化普及读本”,推进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堂,提高社会大众的地域文化素养。 构建城市文化符号体系。在分析宁波地域文化特征、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之上,提炼城市文化主题,推出城市文化名片,系统构建可以准确表达宁波城市文化深刻内涵和价值指向的城市文化符号体系,并进行城市文化品牌的整体营销。 二、提供更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推动城市公共文化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让生活于其间的市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发展的成果,是增强城市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营造高品位的城市文化空间。结合东部新城、南部新城、镇海新城、姚江北岸等新区开发建设,新建一批国际一流水准、展现城市文化品位的地标性文化设施。统筹完善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建成更高质量的“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将文化内涵、文化创意融入城市地铁、车站、机场、户外大屏、工业遗存等公共空间;设置和升级城市水系文化景观;创新“商业+艺术”模式,在天一广场、银泰城、印象城等大型商业中心引进艺术作品展等,在既有城市公共空间的载体功能中注入文味、文气。 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研究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市民新的文化需求,创造更多高品质的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为市民提供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和供给。强化精品意识,加大对宁波演艺集团、宁波交响乐团等艺术表演团体和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宁波大剧院演出场馆的扶持力度,培育高雅艺术消费群体,营造与“名城名都”相匹配的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 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重要根据,而文化产业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支点。坚定的文化自信需要发达的文化产业来支撑。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巩固宁波文化制造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推动办公用品制造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智能智造水平,打造成为国际上有相当知名度的文化用品智造基地。通过“影视之城”建设,做大做强影视制作业,打造成为中国的东方影都、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标杆。推动文化业态创新,树立“文化+”“互联网+”理念,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创意等要素及旅游、体育、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深入融合,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数字内容服务业等渗透性好、产业附加值高的行业。 加快文化产业集聚。根据宁波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宁波城市空间结构,将文化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块建设有机融合,重点发展宁波文创港、宁波音乐港、环月湖历史文化休闲功能区、鄞南创意产业功能区等一批功能聚集、特色鲜明、要素融合的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功能区,扶持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综合效益显著、示范作用强的文创产业园区。 四、加快宁波文化走出去,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 加强宁波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宁波文化走出去,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既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也是建立起文化自信的表征。 打造文化走出去精品力作。启动市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库建设,征集代表全市最高艺术水准的思想理论、文艺作品、演出剧目、书画作品、非遗项目、文创产品、影视图书等进入项目库。重点鼓励经典剧目,文博文创产品和梅山舞狮、青瓷瓯乐、竹根雕、金银绣等具有海外市场且有一定对外交往基础的非遗项目走出国门。 搭建文化走出去阵地平台。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亚国家,借助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等重大节会,利用好索菲亚中国文化中心和宁波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两大阵地,承接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和活动,发挥好东亚文化之都联盟、国际友好城市等渠道作用,通过“欢乐春节”“海外宁波文化周”“东亚文化之都”等平台,积极组织演出、展览和学术交流等项目走出去。 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推动新一轮对外文化贸易。抓好出口主体建设,培育更多国家和省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推动有利于中小文化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平台和载体建设,支持各层级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扶持发展文化跨境电商,探索创建国家级文化保税区。构建产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双轮驱动格局,鼓励重点文化企业在海外设立分公司和分支机构,拓展国际营销网络。 (作者单位: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