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参与式治理,实效几何?

——来自“社会治理创新深度观察点”月湖街道的实践探索

在太阳社区休闲椅安装项目中,居民代表商议座椅安装地点。
(月湖街道供图)

    本报记者 王 佳

    通讯员  张小飞 韩艺

    社会治理,是一个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社会治理实践创新路上,宁波积极探索,稳步前行。

    2015年,由财政部立项、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承担的“社会治理创新深度观察点”项目启动,周期为6年。当年6月,海曙区月湖街道被纳入全国50个深度观察点之一,是宁波唯一一个。

    过去的3年间,观察组成员深入街道社区,展开了系列社区治理项目跟踪观察、访谈交流,其中的思考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近60个项目落地

    直面社区热点

    在太阳公寓小区,15把塑钢休闲椅被老年人当成了宝贝。“一年多了,日晒雨淋的,椅子依然完好,我们闲时坐着晒晒太阳,聊聊天,很惬意。”

    “小区里老年人较多,之前已有的休闲椅损坏严重,老年居民对重新安装休闲椅的呼声非常高。”太阳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张文波回忆说,当时,社区通过居民会议、实地调查、入户了解等形式,运用“开放空间”集思广益。

    休闲椅采用什么材质、安装在小区什么位置、原来私自搭建的凉棚如何处理,在一次次相互沟通中,社区和居民就这批休闲椅的安装问题达成共识。辖区单位中天集团给予资金支持,并对项目进行跟进;热心居民也纷纷为该项目捐款,并形成自管小组开展日常维护,使项目真正解决了社区老人的实际困难。

    这是月湖街道“参与式治理”中的一个剪影。月湖街道下辖7个社区,均属于老旧社区。面对老旧社区的治理难题,2014年,街道启动了以民生项目为抓手的“参与式治理”改革创新。

    街道年度民生项目在遴选、执行、监督、评议等各个环节均充分引入群众参与,项目群众定、执行群众做、过程群众督、结果群众议。

    比如“项目群众定”,通过社工包片走访、居民代表会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形式问需于民,把准脉搏;组织召开项目预审会,根据直面性、受益性、长效性、推广性等标准,确定入围项目;面向法定代表、民意代表、居民代表等多个群体召开街道民生项目立项会,现场投票立项。

    “大到小区乱停车整治、群租房整治,小到志愿者培育、社区节日氛围营造等,社区敞开大门邀请居民参与。”月湖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热心群众、意见领袖组成的项目“自管委员小组”或志愿者队伍负责统筹推进和监督落实。

    “项目实施得好不好,最后由民生项目观察团、居民代表、辖区单位等进行终期评审。”据介绍,4年来,月湖街道已有近60个项目落地实施,解决了老小区治安、消防、绿化、停车、亮灯等一系列居民反映较多的社区热点难点问题。

    不少居民尝到了“参与”的甜头。中山路海曙段立面整治前,平桥社区青石巷1—2号居民在社区召开的沟通会上,提到了楼梯转角处雨天积水问题。“施工方整治时,对这一区域进行了处理,现在不再积水了。”居民陈大伯说,当时,他们还与中山西路201弄居民携手,就新装防盗窗的实用与否提出了意见。“施工方听取了我们的意见,还向我们征集其他样式,现在安装的防盗窗很合心意。”

    从“社区管治”

    到“社区善治”

    为了避免“运动式”创新带来的弊端,2015年月湖街道启动“民生微项目”第二季时,通过一系列制度性文件,正式认可和推广了这一创新实践。

    3年间,街道先后出台《关于民生项目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案》《民生项目运行办法》《全面推广“居民说事”制度的实施方案》等制度性文件,及时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具有指导性的方法论,巩固治理成果,推动社区治理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同时,在治理技术层面做拓展和延伸,探索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建立“线上”(社工工作微信)与“线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街道社会治理中心)受理平台,尝试推出老小区治安监控安装、楼道亮灯等民生项目的自助圆梦方式,让不同群体的居民通过各自擅长和偏好的方式参与社区民生项目。

    目前,一些运作成熟的项目经验已在各社区之间相互借鉴,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逐步显现。如老小区楼道亮灯项目在县学社区成功实施后,各社区纷纷复制推广,目前街道638个楼道“灯光”覆盖率达80%。

    自街道推行“参与式”社区治理以来,月湖街道社区治理局面发生了改变,初步实现了从“社区管治”向“社区善治”的转变,具体表现在:

    政府由“替民作主”“大包大揽”的全能型,转变为“让民作主”、当好“旗手”“鼓手”和“助手”的引导型。

    街道引导成立的偃月小区自管小组,受到群众拥护,原来居民连每月2元的保洁费都不愿交,项目实施当年,小区内80%的自有车辆上交了400元的建设费。

    群众由“事不关己”或“指责抱怨”的游离型,转变为“我能做”“我代表”“我建议”的参与型。

    游河小区居民从抱怨绿化“脏乱差”转变为主动清除菜地、分块认领维护改造后的小区绿地。

    社区治理从以政府为主转变为“大家一起干”“大家商量做”的多元主体。

    “天网”非物业小区治安防控项目,由辖区单位和居民集资,公安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自管小组进行日常维护,最终实现视频监控在辖区6个非物业小区的全面覆盖。

    虽有难点未突破

    努力方向已确定

    经观察组深入观察,在“参与式治理”的创新实践中,仍面临着不少社会治理中的共同难题。

    首先,社区治理理念不深、引导能力不足。一些基层干部一时难以扭转传统的“自上而下”管理理念的强大惯性,比较难以接受治理理念,对引导公众参与这一社会化的运作方式感觉无从下手;有些社区非常赞成“参与式治理”方式,但在具体执行中有时会逐步变形,偏离方向。

    其次,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参与动力不足。公共事务有很强的“公共属性”,这在客观上会造成相当一部分居民“搭便车”,即不付出就可得到;参与付出的努力与最终的效果之间存在不对等,一些居民因这些差距而失去热情;参与人员多为老年群体,中青年群体虽然是社区治理最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却常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充分参与。

    再者,“参与式治理”还没有完全建立长效机制。街道社会治理中心、民生项目、开放空间等尚处在摸索实践阶段,多元主体和多种社会资源如何通过一定的参与机制有效整合,如何实现居民参与路径的常态化和有效化,形成良性的参与机制,均未得到有效突破。

    为应对新时代群众的新需求,月湖街道已确立了努力方向:

    培育社区治理精英。健全参与机制,明确参与清单,通过引导居民参与训练,提升居民参与能力。吸纳和转化社区意见领袖和参与模范,培育社区精英,引领和助推社区居民参与,增加社区的内生动力。

    保障项目的连续性。做好做深连续项目的创新,深挖居民需求,纵向拓展服务内涵,增强项目的延续性,将社会治理的成效转化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形式,切实增加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建立社会组织联合服务网络。引导社区社会组织互通资源,加强社区自治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推动社区与社会组织从机械联动向有机联动转变,推动社区治理创新之路走得更深远宽广。

    海曙:传承创新“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历久弥新,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经典样板,“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是其精髓所在。海曙区抓住“依靠群众”这一根本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在引领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上做文章,不断深化社区治理。

    在海曙,社工每天拿着智能手机走访辖区网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纠纷,处理突发事件,并线上进行记录反馈,这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社区根据网格收集的群众需求信息,量身定制推出各种民生服务项目,打造“和谐互助型社区”。比如,针对为老服务的“银发无忧”“暖巢行动”“社区老年食堂”“伴你行出行陪护”等项目,为青少年服务的纸飞机童书馆、WED文益档、心灵风暴等项目。该区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公益服务和社会工作项目。6年间,资助了900多个“微民生”项目,每年平均直接受益人群1.5万人,间接受益人群近6万人。

    自2013年白云街道牡丹社区、段塘街道华兴社区、月湖街道平桥社区等在全市率先开展试点以来,海曙区已在全区98个城乡社区推广了“开放空间”这一民主协商议事模式,以民智解民困,促进了基层民主自治。运行5年来,收集群众意见建议9000余项,办结8500余项。

    (王佳 韩艺)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