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2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人生的奢侈品

——评《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

    钱雨婷           

    什么是奢侈品?或许你会回答奢侈品是一类由顶级的设计师、高昂的价格和精致的柜台等因素组成的能满足人虚荣心的商品。那么,什么又是艺术呢?较之前者的生活化,这一问题似乎一下子把人带到了难以言说的哲学层面里。而《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的作者陈滞冬给出了一个回答——“艺术是人生的奢侈品”,巧妙地将哲学问题生活化、现实化了。

    当下,追逐奢侈品被认为是一种常态,而追逐艺术却被认为是一种变态。显然,大众被引导进了极端的人生状态:义无反顾地前进,却没有时间去回顾历史;混沌地沉浸于物质,却没能安抚精神。可以说我们正在面临一场精神危机、历史文化危机。所幸的是,有那么一群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人生洞察力的学者、专家化身为掌灯人,以文字为火把,思想为火焰,引导我们重新去回顾历史,寻找遗落的珍珠,安抚我们日渐焦虑的内心。陈滞冬先生即是其中之一,通过他凝练、生动、深情的文字,引导读者了解那些在艺术史上地位极高的人物,认识他们风花雪月的作品背后悲喜掺杂的人生。

    《存在的借口》分为“返照入江”“浮云望眼”“帘影人生”“风花如霰”四大部分,对应的内容依次是历史名人介绍、现当代画家介绍、当代艺术现状和作者本人的创作心得。在这些内容中,触动我最深的是嵇康、吴道子这两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以及作者本人寻求“佛前花”的经历。

    在阅读本书之前,关于嵇康,我能联想到的是“竹林七贤”,然后给他贴上一个潇洒高傲的士人标签。关于吴道子,我能想到的只有他所画的钟馗,隐约能推断他是一名技艺高超的画家。而我这一切零星的记忆,坦白说全部来自陈滞冬先生所严厉批评的“干巴巴的艺术史”。他批评“历史却总是以否定个人的具体存在为代价来演绎自己的轨迹”,所以,他提倡要从个体的角度去触摸那些人物。

    如今,我通过《存在的借口》了解到,嵇康用自身的清高品行与司马家族的政治势力对抗,在临刑之际叹息“《广陵散》从此绝矣”;了解到吴道子何以在没有一幅作品流传的今天,仍能被世人奉为“画圣”,他创造出水墨写意的新画风,勾勒出惊世骇俗的《地狱变相图》《维摩诘本行变》《智度论经变》《涅槃经变》,又在自己绘画技艺达到巅峰时引入舞蹈艺术的精髓……其实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由于天灾人祸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因历代文人的记录而流传至今,使得后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像陈滞冬先生在文中写的那样,“以平庸凡俗之心企望伟大灵魂的能力在俗世中能一息尚存,正是人类良心未泯的证明”。

    而在谈到自己的艺术人生时,陈滞冬先生提到了前往峨眉山看佛前花的经历。佛前花即杜鹃花,已不知在峨眉山盛开了多少年。作者抱着好奇的心理,驱车前往海拔2500米的崇山峻岭处看杜鹃花。尽管山里的气候阴晴不定,作者一行人还是欣赏到了峨眉山高傲独特的杜鹃花。在普通人眼里,冒着风雨凄寒前往高山赏花未免矫情,但是按照复旦大学教授朱立元的说法,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之一便是惊异,审美对象的特殊性往往能给审美主体带来惊异。峨眉山上富有神话色彩的杜鹃有别于小区花园里的杜鹃,前者能给人带来更强的震撼效果和审美兴趣。从作者自身的这一个例子,我们或许能真切地感受到为什么“艺术是人生的奢侈品”。艺术不是现成的,是需要审美主体去创造、实践、体验的。

    当然我们普通人不一定能创作出艺术品,但是当我们了解历史上那些艺术品及艺术家的行为处事和性情志趣后,我们能培养出欣赏艺术的能力。在汲汲于物质的世界,当我们拥有审美的能力,通过对艺术的把握,也就找到了平衡内心与外在世界的方法。而这或许就是本书最想传达给我们的内容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