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2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卖秧草

雨中拔秧草
卖秧草者

    桑金伟 文/摄        

    “卖秧草”是个老行当,却在“三百六十行”中找不到。“秧草”的正规称呼应是“菜蔬的秧苗”,可简称菜秧,但又不限于“菜”,还包括草本的瓜果类如西瓜苗、草莓秧等,木本的果苗不在此列。

    技术成熟的种菜始于何时,无法得到确认,只知道宋代黄敏求在《村乐》中已有诗云“圃有麦苗畦有菜”,陆游的《幽居》中也提到“种菜三四畦,畜豚七八个”。中国“卖秧草”的行当起于何时,更不得而知,但我想这要在农村商品经济和农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年代不会太久远吧。

    在多年的外出采风中,我总是利用一天的“早风头”去农贸市场转转,借此了解当地的物产和生活水平。除了大中城市,乡镇的农贸市场总有卖秧草的地摊,有人称之为“秧草市”。

    卖秧草的季节性很强,每年只持续二三个月,从清明到谷雨是一年中的旺季。错过这段季节再种,很多作物常常植而无获。卖秧草的人往往就是育秧草的人,他们白天料理秧草,傍晚起秧草,上筐入箩。第二天凌晨4点前就要赶到市场候客,上午10点左右收摊。他们赚的是辛苦钱。

    慈溪宗汉街道新华路农贸市场东侧的桥头是约定俗成的“秧草市”,85岁的施可南老人就在这里摆地摊。他侍弄了一辈子秧草,70年前还有过随大人肩挑秧草去宁波城区出售的经历。那时已有班车,全程65公里,但秧草无法随身上车,也不能托运,只得步行前往。他们要挑行整整一夜,凌晨时赶上宁波的早市。我真佩服过去农民的肩力和脚劲。

    1950年出生的邹南信,可算是“秧草市”里的“新生代”。他的爷爷也是育秧草的,发展到邹南信手里,成了秧草专业户。邹南信的“新”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使用了新颖的营养无纺袋,即种子直接播在装有“育苗专用基质(即营养土)”的无纺袋内,顾客买去后只要连袋种下即可。二是改装了运苗的机动小车,不仅增加了运量,而且提高了运苗的安全性,因此他每次赶市能拿出近30个品种、1000多棵的秧苗。三是在出售秧苗的同时,也出售从正规种子公司批发的袋装种子。这种袋装种子,印有图片和详细文字说明,他的秧苗也是由这些种子培育出来的。他将自己培育的秧苗与袋装种子,一一对应展示,有利于买主直观了解和选购。

    按眼下的物价水平,大部分秧苗单价是1元,如黄瓜、青瓜、丝瓜、豌豆、长豇豆、茄子、长蒲、各种辣椒秧等;很容易播种、种子又便宜的如南瓜秧,或不带泥包的散苗如番茄、青菜秧只卖5毛;较难播种、种子又贵的如苦瓜、冬瓜秧则卖3元。早晨,主妇们拎着菜篮子顺便到此转悠一下,男人们嚼着早点来看看有什么新品种,秧草市的零售生意还不错。

    慈溪农民有种植和销售蔬菜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慈溪是全省蔬菜的主产县之一,其中一半以上的蔬菜销往宁波、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那时慈溪蔬菜的大宗品种是雪里蕻、大头菜、榨菜、大蒜和蒜苗等。

    与之相对的是“翻小花利”,这是家乡农民的说法。所谓“翻小花利”就是规模较小但花色多样的菜蔬种植:“翻”即根据季节变化,不断翻新种植赶时令的蔬菜瓜果;“小”即用自留地小本小量地经营;“花”即花色品种多;“利”指能不时地获得小额现钱,以补贴家用。此利虽小,但对当时全年只有一次劳动收入分配的农民来说,是很大的利好。

    1985年创立的慈溪冷冻厂是一家现代化蔬菜速冻工厂,它是著名的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进入新世纪后,“海通食品集团”生产和加工的以蔬菜为主的7大类200多个品种的“卡依之(中国驰名商标)”系列食品,主要销往日、美等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海通”的成功是慈溪蔬菜生产和加工的一次腾飞,让当年的“翻小花利”者望尘莫及。

    我想慈溪之所以成为全省蔬菜生产大县,得益于广阔的“唐涂宋土”,这片历经多年改良的沃土,既适于种植蔬菜,又宜于棉花和蔬菜的套种。更值得肯定的,当然是慈溪人的勤劳和智慧。

    从后继乏人的现状看,卖秧草似乎是个夕阳产业,但从人们的新需求看,卖秧草又是个朝阳产业。我至少察觉到了几个“苗头”,如在庭院绿化中,人们需要一些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花草,这种开发方兴未艾。这几年阳台蔬菜、屋前蔬菜也悄然兴起,牵丝攀藤的红扁豆、瓜瓞绵绵的小金瓜、花朵蓬蓬的秋葵,让人们有置身田园之感。它们在美化家园的同时,又为主人带来口福。一些城里人还迷上了“土气”而有食疗作用的菜蔬,如地皮菜、野芹菜、荠菜、马兰头、木耳菜、蒲公英等。

    我想,有需求就有市场,卖秧草者还将存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