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新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0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甬城集市如何“旧曲新弹”?

个性十足的现代集市人潮涌动。(吴东日 徐展新 摄)

    本报记者 徐展新      

    入夏后,“集市”成了宁波商业综合体线下活动的高频词。高鑫广场举办“秘境集市”,展示昆虫标本和周边产品;文化广场组织“农夫集市”,将新鲜果蔬、绿植花卉和手工作品搬到现场;老外滩连续举办两场“果仁市集”,邀请在甬外籍友人摆摊、表演……

    据不完全统计,按照宁波现有商业综合体的规模,每年至少有500场现代集市的需求。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南门三市”。如今,传统集市淡出了人们视野,但“赶集”习惯已印在宁波人的记忆中。在新兴消费风生水起的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通过文创、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创意,让集市“老调新弹”,成为引领线下零售发展的新动力呢?

    引入“微型创客”打造新意

    通常情况下,现代集市会设50个到70个摊位,摊主大致分为三类,有“小打小闹”的现代集市爱好者,有工作稳定的兼职者,也有奔波于各类集市的职业摊主。随着集市数量不断增多、管理日趋完善,大批爱好者和兼职者逐渐向职业摊主转型,开设自己的工作室、兼具创始人和销售员双重身份,成为不受拘束的“微型创客”。

    手工皂制作爱好者凌莹用了八年时间确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直至去年10月才成立了独立工作室,全身心投入“摊主”事业。摊主“Miya”和“小昕”起步较晚,仍处于观望阶段,她们被充满趣味性的现代集市吸引,但碍于业务规模不大,盈利空间有限,依旧保留着原来的主业。

    在凌莹看来,成为职业摊主是兴趣使然,而非利益驱动:“如果我想赚钱,就不会离开最初的公司了。在集市里能结交朋友、销售漂亮的工艺品,有着奇妙的乐趣。”仍处于兼职阶段的“Miya”和“小昕”则更加看重市场潜力——当现代集市的数量和质量达到一定水平,且自己的品牌具有足够影响力时,她们才会加入职业摊主的队伍。

    “做集市近一年,我认识了数百名全国各地的‘摊主’,他们大多年轻、有创造力,希望将兴趣爱好转为谋生手段。由此可见,为年轻人开辟新的创业通道,是现代集市重要的社会价值。”本土集市品牌“鲤朵”创始人吴东日表示,他正尝试和部分优秀“微型创客”签约,打造一支稳定的“摊主”队伍,推动现代集市走向产业化、规范化。

    有“个性”才能走出新天地

    2013年创立“有眼”的傅瀛洲是宁波现代集市的“先驱”,2017年7月策划天一广场集市的吴东日则“误打误撞”点燃了现代集市新一轮爆发的引线。

    “在没有任何推广的前提下,这场集市意外地取得了成功。此后数日,其他商业综合体的企划部门陆续来电咨询,微信推送文章阅读量也飙升到两万人次。”短暂的震惊之后,吴东日开始反思——宁波有现代集市,但它们是商业综合体的“配料”,摆设简单、内容粗糙,很难吸引其他区域的消费者主动“赶集”,致使集市生命周期短暂。

    为此,吴东日迈出了探索“个性化现代集市”的步伐。月湖盛园的“茶会”只放置了20个摊位,更多空间用于开展茶主题的现场活动;印象城举办了以亲子类商品为主的“六一集市”;连西塘古镇的河面上也出现了宁波集市品牌的身影,古色古香的小镇、漂在河道上的小船和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相映成趣。“天一广场集市的火爆和广场所处的中心位置相关,有其特殊性。事实上,绝大部分场地的综合性集市无法长久生存。因此,现代集市需要多一个‘加号’,做到因地制宜、与众不同。”吴东日说。

    找准方向后,宁波现代集市“发力狂奔”。如今,文化广场、老外滩、北仑富邦广场都培育了特色鲜明的集市品牌,“有眼”正在海曙区龙湾智谷产业园建设孵化器,“鲤朵”则谋划建设特色小镇或产业园区,将文创集市提升为大型文创展会。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