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1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票证折射时代变迁

    本报记者 王 佳

    通讯员  孙晓红

    人物名片:郁松林,鄞州区家庭档案联谊会会长。1975年进入宁波商业系统工作,近20年时间里,在基层一线接触了副食、百货、酱品、粮食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商品的供销情况。

    人物感言:是改革开放让人们远离商品短缺,摆脱各种票证的束缚,迎来了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走进郁松林的家,仿佛穿过了时光隧道,粮票、油票、肉票、烟票、糖票、布票、火柴票、豆腐票等2万多张票证,静静地躺在一本本档案资料册里。

    “别小看这些票证,40多年前,吃、穿、用,样样离不开它。”出生于1957年的郁松林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匮乏,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稳定市场,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陆续实行副食品、日用工业品凭票凭证供应。

    “那个年代,当家人需精心管理各种各样的票证,种类繁多的票证涵盖了各类日常生活必需品。”郁松林说,当时谁家要是把票证丢失了,就意味着当季买不到该类物品了,生活面临窘境。

    在郁松林收藏的票证中,粮票居多,品种也多,有定额粮票、农村粮票、周转粮票、奖励粮票等等。“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城里人的粮食定量依然根据性别、年龄、工种而定。”郁松林说。

    1979年,郁松林每月能领到32斤定额粮票,其中1斤是副食票。“我都是到姜山镇上的一个粮站购买。”郁松林说,他领到的定额粮票,背面加盖了粮站名称,不能跨粮站购买。

    “购粮时,光有粮票还不行,得有‘粮卡’。”郁松林指着一张“宁波市居民购粮证”说。

    “那个年代,我父母把粮票看得比钱还重要。因为不仅是粮食,购买粮食制品也须用到粮票,比如馄饨、油条、大饼、馒头。”郁松林记得,当时,一根油条三分钱半两粮票,一个包子五分钱一两粮票。

    “这种‘凭票供应,有钱难买’的日子是现在年轻人难以想象的。”郁松林说,那时要做一件衣服,需积攒布票,而一个人能分到的布票非常有限。“不怕人笑话,我18岁前,没穿过真正意义上的新衣,基本上是哥哥、姐姐穿下来改做的。”“哪像现在,各种商品敞开供应,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这种巨变,缘于4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

    1978年以后,工业和农业迅速发展,粮食和其他日用品日益丰富。上世纪80年代初,禽蛋蔬菜的价格逐渐放开,一些工业品也逐步达到了供需平衡。从1984年开始,以布票为首的各种票证逐渐离开流通领域。到1993年,随着最后一种票证——粮票被取消,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

    方寸票证,见证了时代变迁。“2002年,我开始系统地收藏票证,首先是因为对它有感情。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这段时光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在郁松林看来,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短缺时期的产物,票证制度对稳定市场和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曾发挥过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的繁荣和经济体制的转变,它的淡出也成为必然。

    “是改革开放让人们远离商品短缺,摆脱各种票证的束缚。”郁松林感慨。如今,宁波市场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网购更是发达,购物变得轻松、便捷,甚至成为一种享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