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1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钱湖人过端午

    郑德智            

    东钱湖周边的居民对一些传统节日,有俗成的称法,如:春节称之为正月初一,元宵节称之为正月十五,端午节称之为“五月冻五”,中秋节称之为八月十六。虽然名头上不带“节”字,但湖边人向来重视这些节日。湖话有云:吃过端午粽,还要冻三冻。东钱湖一带地气暖得迟,过了农历五月初五,说不定还要来几场冷空气,长者于是告诫后辈:别忙着减衣偷凉。

    东钱湖人过端午节,箬壳碱水粽那是必吃的。农历五月初头,家家户户就开始裹三角粽,有说话尖厉的妯娌调侃小脚女人裹的粽子不好看,就会说:你还当是脚纱布裹你的小脚啊?也有老人每年出同一个谜语叫孩子猜:“出生在田里,衣裳在山里,看见台湾糖,快快解腰带。”不难猜出,谜底就是粽子。

    早年当地居民在两件事情上,绝对缺少不了粽子:一是生头女婿端午节给丈母娘家挑“端午担”,一对幢篮内置活鹅、活鲤鱼等各色礼品,箬壳碱水粽必不可少;另一件是:丧户给亡故亲人做三七(即离世第二十一天),必须要有粽子上供。据说,阴司解差押送亡魂过了奈何桥,前往望乡台,亡魂是被绳索铁链绑着的,到了三七这一天,可以解开了。吃粽子之前得先解开线绳,粽子作为祭品,让亡魂和解差吃,就是在提醒解差快快解开亡魂身上的锁链。

    五月被视为“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的有毒之月,所以和其他地方一样,东钱湖居民过端午要喝雄黄烧酒,家门上挂用菖蒲和艾草编成的宝剑,以此驱邪护体。但当地人端午节裹粽子、吃粽子,主要是为了替夭折的幼儿解罪。旧时因为贫穷和缺医少药,新生儿夭折现象频发。一些愚昧的家长认为,那些婴孩是“讨债鬼”投胎来讨债的,夭亡后就不会给予妥善的安葬。湖东岸,上水街一带,把夭折的婴孩直接丢到村外路边被称为“塔”的小石屋里。湖西岸,曹家山头一带,则是把夭折的婴孩丢到一个叫作蚌壳山的小岛上。

    不知从何时起,向“塔”里投粽子成为当地端午节的一大风俗。被丢在“塔”里的婴孩,未及腐烂,野狗熟门熟路从洞口钻进去……因那些长辈思想上认为夭折的婴孩是讨债来的,被野狗吃了,是替他们解罪,所以长辈虽有痛心但未必疾首。据传,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有大户人家的婴孩于五月初五日夭亡,被丢入“塔”里,慈心乳娘,不忍野狗争食婴孩遗体,便把蒸熟的肉粽解开,投入“塔”里,以喂野狗。后,他人效之,渐成当地风俗。

    东钱湖韩岭一带,端午节有请“龙王真神”出阁的习俗。韩岭老街上有座始建于北宋的庵堂,名善应庵。庵内大雄宝殿东侧佛台上有一巨石镂刻的暖阁,长、宽、高均约为1.5米,阁内供“龙王真神”牌位。端午期间,正是农事不紧不忙之际,村人请“龙王真神”出阁,不是为了祈求久旱降甘霖,而是为了祈求初夏梅雨时节的雨水不要缠绵不断,下得干脆利落些;也祈求夏秋时节风水(台风)不要肆虐,以保果蔬粮食有更好的收成。五月初五那天,大姓宗族各派出八名壮汉,轮番抬起善应庵龙王的石质暖阁至大溪洋头的水阁墩(建于水上的高台阁楼,四面有窗),各姓族人在族长、房长的带领下依序焚香叩拜,请求“龙王真神”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半月后,将“龙王真神”请回善应庵。

    东钱湖陶公山一带,则有撑龙船的习俗。旧时撑龙船并不在端午节举行,而是在农历九月初十,如今与时俱进,龙舟赛常选择在端午前后举行。据传,陶公山忻氏大族用“河条船”把东钱湖北岸青山岙神庙的鲍将军抢到了许家峙的画船殿里,鲍将军被改称为画船菩萨,从此陶公山忻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当地龙舟赛是为了祈求画船菩萨保境安民。参加比赛的主要是陶公山附近的五支龙船队,比赛就在陶公山附近的湖里进行。每队有20个小伙,个个虎背熊腰,一人敲锣、一人把舵,众人齐心协力划桨。河条船在水面上飕然而过,白浪翻腾,像极了穿云驾雾的巨龙。哪支队率先拔得事先插于湖心的龙旗,哪支队便成为冠军。奖品是两坛老酒。德高望重的老者揭开坛口的红纸,在一个个大海碗里倒满老酒,获胜的小伙子们豪气地端碗狂饮,现场欢声雷动。

    梅子黄时,米粽飘香,湖畔人家或面湖搭舍,或背水筑庐,一方水土,尽显特色风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