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明桃源图》(局部)(海客 摄) |
|
《四明桃源图》题跋之一(海客 摄) |
|
北宋桃源书院遗址(桃源书院 供图) |
|
著名作家王蒙参加桃源书院活动(桃源书院 供图) |
本报记者 朱军备
宁波拥有7000年河姆渡遗址、450多年天一阁藏书楼,鲜为人知的是,宁波乃至浙东的文脉还藏着一座消失已近500年的宋代书院。
去年,一幅700多年前的元代古画《四明桃源图》重新回到公众视线,有关专家认为,图中所画的正是消失已近500年、位于海曙区横街镇林村的“桃源书院”。
前不久,在横街镇重建的桃源书院里,举行了《桃源书院》一书首发式暨《四明桃源图》发现新闻发布会、元画《四明桃源图》学术研讨会。
《四明桃源图》呈现的是否就是当年桃源书院的模样?历史上哪些著名人物得到过桃源书院的滋养?桃源书院与浙东学派有着怎样的渊源关系?一连串问题引起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
拨开笼罩在这幅古画上的重重迷雾,将透露出许多宁波历史文化的重要信息。
一幅元画
印证了一所书院
宁波扬帆美术馆馆长鲁海波近年热衷于宋元绘画的研究,常去图书馆查阅名家画集。有一次,他从《元画全集》中看到一幅《四明桃源图》。去年7月,他遇到桃源书院执行院长胡茂伟,就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胡先生。胡茂伟和桃源书院的投资人翁国伟先生得知这一信息,如获至宝。三人相约来到宁波市图书馆。据《元画全集》所示,《四明桃源图》真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他们遂专程前往上博,看到收藏完好的《四明桃源图》真迹,三人欣喜不已。
《四明桃源图》为设色、纸本,由主体画作和其后题跋构成,画面主景山石以石青、石绿等颜料渲染而成,属于青绿山水画。尺幅纵23.2厘米,横101.7厘米,跋文长度达到10米,有宋濂、东川闲客、胡隆成、曾秉正、胡杰、程惠、郑谦、蔡玄、曾士勖、崔植、蒋子杰、卢熊、刘素、高秦仲、曹誉、张敬、吴湖帆共17人题跋,除吴湖帆(1894-1968)外,均为明儒。
细观画面,主景为四明山脉,约占画面一半,山峦起伏,林木葱茏。桃源书院位于画面中间,在山脚下的山石林木之间,有左右两处院舍,左侧院舍庭前站着五人,似在谈论什么;右侧有四栋院舍,屋前有人在走动。更远处有一农夫,两叶小舟,舟上各有一船夫、一乘客,他们貌似正摆渡前来求学的书生。淡绿的山色中,有鲜艳的桃花点缀,印证了桃源书院周边当年遍植桃花的说法。
据胡茂伟推测,占了画面三分之一的水域,可能是著名的广德湖。历史上该湖面积相当于两个东钱湖或八个杭州西湖。可惜正和七年(公元1117年)楼异任明州知州后不久,废湖为田。“《四明桃源图》犹如一张700年前的老照片,全景式展示了古代桃源乡的自然风光,把浙东文化持续繁荣千年的源头再现于世,其意义不亚于《富春山居图》。”胡茂伟感慨道。
而在鲁海波看来,《四明桃源图》作为一幅人文山水画,其更多的还体现在历史价值上,“它让记载在典籍里的桃源书院有了色彩和温度。”
桃源书院,始建于北宋,由“庆历五先生”之一的王说将其家的“酌古堂”改建而成。宋神宗御书“桃源书院”匾额后,书院名声大振,两宋时桃源书院与湖南岳麓书院齐名。
令人遗憾的是,这所浙东办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书院至元代荒废,明初移建他处。元至正年间,乡儒张文海请官方重建之。明嘉靖年间,因“邻火延燎,遗址遂泯”。此后,近500年来桃源书院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先生,是宁波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桃源乡志》等史料中惊喜地读到了有关桃源书院的记载:两宋时期鄞县共有书院14家,桃源书院为其中佼佼者,风头盖过了官办的县学,受业的早期学生有一百余人。
为了搞清书院遗址,八旬高龄的傅璇琮先生多次到来宁波考察。2009年,他爬上横街林村一带的山冈,寻找蛛丝马迹。最终,傅先生确认林村一处山脚下就是北宋桃源书院的遗址所在。院舍虽已不在,但墙脚尚存,周边长满了竹子。
在《四明桃源图》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博物馆古籍部主任凌利中先生说,元画存世量很少,画四明山的只有三幅,即顾园的《丹山纪行图》、王蒙的《丹山瀛海图》和《太白山图》,现在发现的《四明桃源图》是第四幅。
关于此画作者,一种观点认为是位列“吴兴八俊”之首的钱选。“他的山水画以青绿设色见长,这种源于董源的变体山水,开启了元代水墨画的先声。”(陈文璟《元代绘画十讲》)
甬上书画收藏鉴定家黄柏林则认为,此画可能是钱选学生的仿作。“毫无疑问,这是一幅元代作品,但是否钱选作品,尚不能定论。”
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峰,对《四明桃源图》的艺术技巧给予了肯定,“整个画面让人感觉非常轻松,淡淡的线条,散漫的气息,树的处理有立体感,小舟上人物表情传神。此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四明桃源图》是对桃源书院真实的历史写生,但也有专家认为,《四明桃源图》是追忆式的写生。
今年1月中旬,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在看到《四明桃源图》及跋文后说,“不必多讲了,古人已有俯仰高风千古无的评价,我们不要再有怀疑,宁波就此画和这17篇跋文就可开一个学术研讨会了,应大书特书。”
一所书院
改变了一座城市
今天的海曙区横街镇林村,旧名桃源,是旧时桃源乡所在地。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书记黄文杰在《从桃源书院到天一阁》一文中指出,桃源王氏家族的崛起,与宁波文教兴起密切相关。“庆历五先生,王氏居其二。”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等人以文教播化自励,以“庆历五先生”的群体文化自觉形象,走上历史舞台。
宁波大学教授李亮伟认为,“到北宋,醇儒王致、王说叔侄诞生。王致教授乡里四十五年,丰稷、周师厚、汪洙、袁毂、俞光、张邵、史简等百余人,皆其弟子。王说仲父王致相为师友,遂将自家所居之酌古堂改建为桃源书院,教授乡里三十余年。其间,杨适、杜醇等俱来讲学。”
熙宁九年(1076年),宋神宗御书“桃源书院”四个大字,桃源书院成为甬上乃至浙东一带学子的重要修学之地。
受教于桃源书院的丰稷,为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他“天性嗜学,逮而不衰”,开启了家族游艺、治学、藏书于一体的风尚。至明代丰坊“万卷楼”在月湖西落成,丰氏家族历时十七代,聚书最多时达五万卷。丰坊晚年时,万卷楼藏书被窃取过半,后又遭遇火灾,损失惨重。无奈之下,他将万卷楼及剩余之书尽售好友范钦。于是,从宋初丰稷的藏书到明代丰坊“万卷楼”,再继之以范钦的天一阁,宁波的书香不再断绝。甚至有学者赞叹:“没有桃源书院,就没有天一阁!”
宁波大学张如安教授认为,北宋以前的宁波在文化上似乎没有太多令人称道的地方,教育落后,文化不兴。仅以唐五代诗人为例,宁波籍诗人数量为全省倒数第三。由于读书人少,能考中进士的更是凤毛麟角。令人惊奇的变化出现于北宋。宋仁宗时期朝廷重视教育,民间儒学之士自觉创办书院,县令王安石创办县学,自此浙东大地人才崛起,群星璀璨,屡展辉煌。
“五先生以桃源书院为基地,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经典。这些学者、教育家组成了当时堪称全国一流的师资团队,着力培养人才,在宁波播下了文化的种子,为浙东文化日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胡茂伟如是说。
师生相授、兄弟互学、父子承传,书院开启了传播知识的大门,激发了学者求知的热情。
“庆历五先生”弟子中较有名的就有神童汪洙、朝散郎周师厚、袁燮的上祖袁毂、龙图阁大学士舒亶、史浩的上祖史简、吏部尚书丰稷、资政殿大学士楼钥等饱学之士。
书院播下的文化种子生生不息。到南宋,“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出现了“淳熙四先生”杨简、袁燮、舒璘、沈焕四位学者,开创了四明学派。其中杨简先生根据王安石的心学理论,给予传承深化,直至王阳明先生发扬光大。
此外,还有爱国词人张孝祥、《织耕图》作者楼天寿、书法巨擘张即之、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南宋大儒王应麟、三代为相的史浩家族、二次入朝的郑清之、博学多才的姚燮、酷爱读书藏书的徐时栋等等;到清代,浙东大地可谓人才辈出。据史料记载,自唐至清中进士者2432人,其中出了12个状元。在南宋和明代,宁波成为全国进士最多的府。
近现代,宁波人也是尽显才华,独领风骚。出现了“教授村”“北大五马”“科技之家”等等。甬籍两院院士,为全国之最。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指出,“宁波何以会有天一阁这类藏书楼,检索似乎并不复杂。因为浙东这块土地上,读书人多,藏书家、藏书楼自然就多。这里的读书人多,最终溯源于——桃源书院。”
“桃源书院是浙东文化的发祥地,曾是浙东文化的摇篮,也是大家云集的殿堂。”这是傅璇琮先生的定论。
宁波市政协原主席、甬上文史名家徐季子先生说:“浙东文化源远流长,桃源书院作为其重要一脉,历史影响深远。”
一座城市
需接续一股文脉
傅璇琮先生考察北宋桃源书院旧址后指出,这所学府培养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对宁波文化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他建议政府部门重新恢复这座千年学府。
傅老的奔波、呼吁,打动了宁波天马集团董事长翁国伟的心。2013年8月12日,翁国伟出资两千多万元,在横街镇附近“四明山居”内建成了今天的桃源书院。
沿山坡蜿蜒上行,就是新建的桃源书院,四合院落,青砖黛瓦,仿宋神宗御书“桃源书院”四个大字镌刻在书院大门外的石碑上;院内回廊曲折,庭堂敞亮,廊柱、门楣上是名家题赠的对联、匾额,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的书院。
从硬件设施来看,重建的桃源书院比宋代的“酌古堂”更为豪华气派,俨然成为四明东麓的一处人文胜景。为重建书院,翁国伟先生倾己所有,并将自己的房产作了抵押。
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书开展的包括藏书、读书、讲书、校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复兴书院,非一人之力可为。宁波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胡茂伟担当起“执行院长”,整整五年多时间,胡茂伟奔波在横街与市区之间,规划书院课程、邀请名家讲学,不拿一分工资;天一阁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龚烈沸为书院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查阅资料,编印书籍,贡献智慧;书画收藏家史美章先生送来许多珍贵图书;听说办书院资金不足,梁桥米业董事长竺锡平先生捐赠了20万元……
横街镇党委书记陈晓虎说,书院重建后,承载讲学、藏书、典籍研究等文化功能,开展了一系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国内顶级国学大师到桃源书院传学演讲。横街镇因千年桃源平添了一份文化厚重感。
重建后的桃源书院向社会开放,半公益的系列国学班常态化举办,以传统文化课堂续写书香文脉。已开设的有青少年和成人国学班,琴、棋、书、画常规班。
去年,桃源书院组织力量编撰了《桃源书院》一书。全书收录有关文章30篇计30万字。该书以专家视角,对桃源书院的来历、沿革、教育成就以及对天一阁和浙东文化的影响等,作了全方位的阐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文化发展需要接续文脉。找到了浙东文脉所在,如何将其保护好并发扬光大?有学者提出,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宣传口号前面是否还能加上“学在桃源”?有识之士担忧,桃源书院的旧址目前仍然埋没在荒草丛中,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专家们指出,桃源书院虽由企业家个人筹资重建了,但发扬光大“千年学府”仅凭一家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千年书院重放异彩,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谋划和决策,需要地方政府、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