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2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界笔法下的精神守望

——读李九伟的散文集《慢半拍的人》

    赫燕飞          

    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思考在“异乡”的宁波作家李九伟,随着文化身份的流转,其写作风格也呈现出“跨界”这一重要特征。在她新出版的自传性叙事散文集《慢半拍的人》中,一次次生活空间的转移、一段段读书求学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她与故乡文化无法割舍的联系。而那些对故乡往事的回首以及对自身经历的回望,也影响着她的创作。

    首先是文体跨界。李九伟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纪实性特征,真实而富有意境。就像《文学港》主编褚佩荣所说:“李九伟的纪实性散文,将人物事件糅合于耐心的叙事,将作者记忆里的村庄,追述得立体而生动,能让我们摸到遥远已逝岁月的那些浅浅的、一晃而逝的暖意。”这种暖意的流入与其叙事表达上的“小说化”倾向不可分割。正如书中《求学路上》所述,她从小热爱屠格涅夫诗一般的散文,并阅读了大量中篇小说如《阿夏》《春潮》《初恋》等,从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叙事写作的手法,将散文与小说故事融为一体。如《瘦干猴》《白毛老婆》等文,将主题隐藏在人物、情节、环境背后,通过场面的展示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陶幺儿》虚拟了一个自己并未经历的情境,凸显自我的影子和真实的生命体验。多种手法的融合,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增强了散文的可读性,也使其思想内涵更为深刻。

    此外,李九伟从小就有着成为诗人的梦想,在大学期间发表了《回望》《放风筝的女孩》《不再纯真》等30多篇诗歌、散文诗,并由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因此,《慢半拍的人》中,随处可见诗的影子:“啄破茧壳苍白的梦/我闪闪的新奇/在海风的召唤中/化作桂枝上嫦娥的泪滴……”诗歌创作的功底,让她的散文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其次是空间跨界。李九伟在不断地向外“走”,求学、工作,跨越了不同的城市。在家乡完成对异乡的想象,又在异地创作家乡的故事。她先后求学于南阳、开封,到过江南的金陵圣地,也寻访过北京的千年古城,几经辗转,扎根于宁波。故乡、异乡、旅途,构成了她生活的三重地理空间,加之乡村在新世纪逐渐步入城市化的进程,加深了她情感的复杂性。在时空转移下,她追怀记忆中的乡土、人事、风物和童年生活,满含温情。

    她是在乡土文化中浸润长大的,村庄的池塘、水井、田野,亲戚家人的血脉相连,相互间的关爱与温暖,独特风味的地域文化等,构成了她对世界的最初认知并相伴一生。回望自己的来路,咀嚼青少年时期故乡生活的酸甜苦辣,反观成长历程,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反思。

    纵观全书,作者用超过一半的笔墨叙写着家乡,文中多次出现乡村俚语童谣,如“白跑腿儿,磨鞋底儿”等。她将对家乡的思念藏于人事、对话之中,使得灵魂在宁静温暖的土地上得以落定,并从中寻求“归家”的喜悦感。

    最后是情感跨界。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李九伟,作为高考大潮中的一分子,从农村进入城市,她对家乡的情感,不像乡土文学作家周同宾、刘亮程、摩罗等人充满了痛苦的体验。李九伟的笔调是温暖的,无论是处事低调、为人友善的父母,相伴已久的好朋友孟莉,还是被“我”当作反面人物的“女强人”萧然,她书写这些小人物的小故事,满含思念与感激之情。

    “现在的人各自忙着,彼此交流也不像小时候那样随意、无障碍。这也是我更加怀念儿时故乡的一个原因。”尽管现代文明的冲击让记忆里的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事的兜转变迁,让作者产生一种疏离感,但这种成长之中情感的变化与跨界,反而促使她更加怀念故土,感激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这一情愫在专题《悠悠师恩》中体现得尤为强烈。

    李九伟将自我生命的体验与过去生活理性的经验相结合,在回望故土的过程中,也传达了人类对精神家园的寻求和守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