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笑气等为典型代表的第三代毒品正凶猛来袭,禁毒工作同样需要与时俱进

一撮毛发锁定“瘾君子”

日前,鄞州白鹤街道贺丞社区“四点钟学校”开展了禁毒教育进校园活动。他们请派出所民警向小学生介绍毒品的危害性和有关法律法规,并展示毒品仿真样本,让孩子及家人远离毒品。
(丁安 俞炯祥 摄)
第三代毒品常被伪装成正常食品,令人难以辨认。(王晓峰 摄)
制图 韩立萍

    本报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龚利波 冯罗鑫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今年的主题是“拒绝毒品,共创无毒家园”。记者从禁毒部门获悉,去年我市公安机关继续加大对毒品犯罪打击力度,破获毒品刑事案件600余起,多起集群专案和目标案件的破获得到国家禁毒委的肯定。

    尽管打击始终不曾中断,但受国内外毒品犯罪形势的影响,目前我市乃至全省总体毒情依然严峻。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毒情又有了新的变化——以笑气等为典型代表的第三代毒品凶猛来袭,禁毒工作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科技优势来提质增效。

    毒情依然严峻

    第三代毒品堪称“戏精”

    前不久,省公安厅发布了我省毒情形势报告,指出“毒品问题蔓延期、毒品犯罪高发期、毒品治理攻坚期”的态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比如,以“树枝”等为代表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正悄然入侵,青少年群体尤其容易“中招”。

    新精神活性物质到底有多可怕?据悉,新精神活性物质(简称NPS)又称“第三代毒品”或实验室毒品,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或全新设计和筛选而获得的毒品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危害性。它是继传统毒品(如鸦片、海洛因、吗啡等)、合成毒品(如冰毒、摇头丸、麻古等)后,流行全球的第三代毒品。目前,我国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已有124种。

    6月13日晚,慈溪横河派出所接到一酒店经理报警,称有一群人疑似在KTV里聚众吸毒。接警民警在包厢的角落里发现了不少包装精美酷炫的饮料。据饮料持有人交代,这是他们带来的“特制”饮品,一瓶20ml的就要2800元。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帮人的尿检结果出来后,除了个别人员呈阳性外,绝大多数人没有吸毒反应。

    警方怀疑,这帮人吸食的是第三代毒品,因此对残留饮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含有毒品成分。经审讯,这些人是通过朋友互邀的方式加入这个小团体的,因为正值杨梅季,相约来慈溪品尝杨梅。在包厢中,有人拿出这些“高档饮料”与众人分享。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办理中。

    “NPS最大的危害性表现在其传播过程中往往被伪装为无害、无成瘾性,造成其接触者尤其是部分青少年丧失警惕。”民警表示,青少年群体已日益明显地成为毒品易感易害的高危人群。根据调查分析,七成学生知道传统毒品,如鸦片、海洛因等。但涉及新型毒品,学生认知的错误率陡然升高。正因如此,在青少年中普及相关知识,预防他们被拉下水,对于禁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首次采用“高科技”

    一撮毛发呈现吸毒史

    过去一年,我市公安机关充分利用高科技进行作战。依托公安大数据侦查实战中心,加强了对大要案件的深度研判、统筹经营以及联合侦查与集群收网,有效挤压了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空间。据悉,去年我市破获毒品刑事案件600余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900余人,查处吸毒人员6000余人次,执行强制隔离戒毒2000余人次。

    另外,我市有多起集群专案和目标案件的破获得到国家禁毒委的肯定。比如,前不久破获的“0404”毒品大案就轰动一时。在这起案件中,警方在四川、湖北、贵州以及我市余姚、慈溪等地抓获毒品违法犯罪嫌疑人154名,其中刑事拘留67人、治安拘留87人。

    尽管我市禁毒工作成效显著,但传统的验毒方法在新型毒品以及别有用心的复吸者面前,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有民警告诉记者:“有些毒品尿检是查不出的,比如前些天奉化警方破获的全省首起‘蓝精灵’毒品案。还有那些复吸者,因为尿检追溯期有限,所以常被他们打时间差,钻了空子。”

    这时就需要高新科技出场了——一撮毛发就能检测出吸毒人员在半年内甚至更久的时间里是否吸食了毒品。在最近举行的全省禁毒工作会议上,有省领导指出:“余姚市创新毛发检测技术实战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全省要推广使用。”

    日前,记者特意前往余姚市低塘街道,了解这种“毛发检测新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这项新技术的引进要从2015年说起。当时省里有一家毛发检测实验室发明了测毒新技术,随后在省内多地进行试验,余姚也是试点区域之一。“当时我们选了一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毛发去参检,结果令人震惊。我们当时的管控是非常严的,但查出来的阳性比例还是比较高,说明这些人仍在偷偷复吸。”当地一禁毒社工告诉记者,受到“刺激”后,他们决心引进这一新技术,将其运用到管控工作当中,也因此成为全省首个“吃螃蟹者”。

    效果如何,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余姚低塘街道地处余慈交界处,原来毒情比较严重。2015年,当地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数量为139人,采用新技术后,2016年新增吸毒人员只有3人,去年则只增加了1人,今年上半年更是零增加。有禁毒民警说:“新技术好比是预警机,定期检测时出现数据异常,就说明当事人可能存在复吸行为,需要重点监管。另外,还可以通过复吸者这条线挖出贩毒者,进而进行打击,管打结合。”

    得益于这项高科技,余姚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复吸比例也从起初的27%下降至去年年底的1.7%,到上个月底更是下降到0.32%,这在全省也是最低的。可以说,毛发检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彻底打碎了某些戒毒人员的侥幸心理。

    当然,也有一些人采用“剃光头”的方法逃避毛发检测。去年,余姚一下子就冒出36个这样的“光头”,但这些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禁毒人员看到这些“光头”,反而采取了更加严密的管控措施。

    “管控样板”出余姚

    将在全省推广

    禁毒工作,重点是要萎缩毒品市场:一方面加强科普,减少新增吸毒者;另一方面对原来的吸毒者进行有效管控,帮助他们戒毒并回归社会。“毛发检测新技术”实现了精确管控精准打击,打掉了复吸者的侥幸心理。但再好的技术也需要体系来支撑。

    2013年初,余姚市公安局开始推行“在册吸毒人员分类分层次管理”。截至2017年底,余姚在册吸毒人员有效管控率、生物检材阴性率居全省第一位,年内新滋生率、复吸率降至低水平。今年,余姚市禁毒委员会获评“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示范单位”,并在全省禁毒工作会议中介绍吸毒人员管控经验。

    余姚的做法主要分为三块:优化顶层设计,强化吸毒人员管控;全员顶格管控,封堵复吸筛查漏洞;科技助力支撑,深化打管联动机制。

    在余姚,吸毒人员管控工作由属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负责,实施网格化管理。“这对于禁毒社工的要求很高,社工工作必须有效解决吸毒管控存在的‘找查难、管理难、戒断难’的现实问题。”余姚市公安局禁毒大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禁毒社工必须通过逐户走访、逐人谈话、逐一检测等管控措施,约束行为、管束行踪,督促吸毒人员远离毒友圈,减少甚至杜绝复吸行为。

    在全面摸清社会面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核实本地常住吸毒人员、临时居住的外地吸毒人员和被打击查处的外地吸毒人员的信息之后,余姚公安将社会面吸毒人员全部纳入镇级禁毒办日常管理,按“社会危害性和复吸可能性”划定四个层级,建立“一人一档”、每月见面的管控机制,确保他们不敢吸食、不能吸食、不想吸食毒品。

    其中,精神异常和12个月未见面检测的对象被列为重点监管人员。对于日常吸毒管控人员,专职社工要每月突击尿检和家访谈话,由市禁毒办部署季度突击生物检测;排除复吸可能的对象为稳定放心人员,要求每季度见面谈话、半年一次生物尿样检测;回归社会人员则取消管控措施。

    依托新开发的管控信息系统,余姚公安又创出“三个十天”工作法:禁毒社工“管十天”,通过走访、谈话、检测等日常管理,所有管控对象必须十天内检测到位;社区民警“管十天”,采取视频追踪等措施,为寻找并抓获失控人员提供强大支撑;专业民警“管十天”,依托公安智能防控平台,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抓获并打击“逃避对象”,查清涉毒群体网络关系图,成为破解吸毒管控“疑难杂症”的坚强后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