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0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兴宁廊桥记

    浦子            

    2018年5月16日,艳阳高照,兴宁廊桥建成通行。

    碧波荡漾的东海之滨,有象山港和三门湾伸进陆地,与从天台山脉流下的洋溪水交汇,又有两座小山夹峙着,一座崭新的廊桥横跨两岸,与跃龙山上的文峰塔、飞凤山上的飞凤阁遥相呼应,浑然一派。文峰塔联系古今,飞凤阁展示希望,兴宁廊桥连接彼岸,仿佛千百年来就是这样的安排。

    廊桥本是人与大自然相处的产物。人类在结束穴居时代始,自由才真正开始。人想在花开似锦的山谷里居住,就在那里造房子。人想在过河的时候不受风雨侵袭,就有了廊屋盖顶的风雨桥。这桥不仅仅阻挡风雨,更有雨中观景、日常休闲甚至小型集市的功能。

    公元13世纪,当马可·波罗第一次来到成都,他被一种造型奇特的中国桥梁迷住了,进而在书中写道:“市内有一座大桥,横跨其中的一条河上,从桥的一端到另一端,两边各有一排大理石桥柱,支撑着桥顶,桥顶是木质的结构,装饰着红色的图案,上面还铺有瓦片。整个桥面上排列着整齐的房间和铺子,经营着各种生意。”

    今天,人们走上兴宁廊桥,看着红廊绿水青山,禁不住啧啧赞叹:这样的山水,才配得上兴宁廊桥。如果这里天空不是蓝的,山上不是植被茂密,溪中不是清水潺潺,白鹭不是成群飞翔,孩子的歌声不是那么响亮,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人们记忆犹新,早在1996年10月,宁海县成立环保局,悬挂的巨幅宣传标语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从那时起,宁海县就走上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的道路。因为有了这样的绿色理念,宁海人才敢投资一个亿兴建兴宁廊桥。前些年宁海还花巨资复建了古西门,就为了《徐霞客游记》开篇第一句话:“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现在,兴宁廊桥与西门一样成为当地一大文化旅游景观。

    兴宁廊桥长150米,宽36.8米,桥内设置双向4车道,两侧建廊,廊下各有5.2米宽的人行道与3.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廊桥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式样,古色古香。一位白发老人拍着廊桥朱红色柱子,呵呵有声。有人问,您笑什么?老人答: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人们才知道老人出国漂泊一生,晚年才来家乡定居。在老人眼里,欧洲就是欧式建筑,日本和韩国受了汉文化影响,是中国建筑,印度的传统建筑坚决不同于别的地域的建筑。在他看来,什么地方该有什么建筑,就如什么地方长什么花草,什么鸟儿唱什么歌曲。

    宁海县是廊桥的故乡。稍通宁海交通历史的人都知道:深甽镇大蔡村有一座尚源桥,为单孔木梁廊桥。大蔡村1400年前建村,自古有桥,廊桥重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另一座有名的是西店镇的镇东桥,始建于明朝,初为木桥,同治十一年改建成单孔屋盖廊式石台木面桥。前郭桥,位于深甽镇前郭村长洋溪支流上,以村得名,上有木屋,系中承式木结构屋盖廊式桥梁。结构简易,独具一格……遗憾的是,这些廊桥目前大多已趋衰微,原址重建时机尚不成熟。

    兴宁廊桥,应时而诞,循情而生。风赫赫,人车喧。那声音,那气势,那精神,仿佛历史之浪泼过来,又被推向前。廊桥虽小,承载的却是沉甸甸的文化。如果每一个小县城都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何愁中华民族文化不在世界上辉煌;每一个县域都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那就是积炭成炬,集腋成裘,中国梦一定会早日实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