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行走基层·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04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走访、大调研,寻找“量身定制”政策

精准施策,让低收入农户尽早富起来

市农办工作人员在海曙区走访。(何峰 摄)
市农办工作人员在慈溪走访低收入农户。(何峰 摄)

    本报记者 何峰 通讯员 方敏  

    实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我市有8.4万多名农村低收入群众,他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如何才能让他们尽早“摘帽”?日前,市农办举行低收入农户深入调研党日活动,工作人员分成10个小组深入农户家中,实地看、坐下聊、仔细问、诚恳听,了解低收入农户的真实生活状况、遇到的困难瓶颈、内心的所思所想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大走访、大调研、大抓落实,精准掌握一线资料,认真剖析原因,精心谋划帮扶方案,为完善低收入农户帮扶举措,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提供决策参考,助力乡村振兴。”市农办主要负责人表示。

    疾病是造成农户低收入的主因

    造成农户低收入的最大原因是什么?是萦绕在大家心中最大的疑问。只有找出“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家庭收入来源单一、文化低技术缺,都是原因,但调查中发现,生病和残疾是造成农户低收入的主因。”农办工作人员胡飞白说,农民因病因残后丧失劳动能力,不但失去了收入来源,还要负担后续治疗费和营养费,给低收入农户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市农办奉化调研组来到大堰,他们走访的10户低收入农户中,医药负担十分沉重。10户农户中,7户家庭均有成员患慢性病;其他3户家庭共4人,均为70岁以上的老人。“从家庭支出看,前7户每年户均因病支出16857元,占家庭总支出的68.98%。后3户每年户均因病支出9666.7元,占家庭总支出的70.76%。”农办工作人员王德平说。

    而象山组走访的10户农户,造成低收入的原因均是疾病。生病和残疾不但导致本人无法劳动,还致使家人因需要照顾病人而无法外出打工或创业,直接导致家庭收入下降。“我们走访的一位老人,本来打工每年也能赚2万多元,去年底脚受伤后便失去了经济来源。而另一个农民因脑出血导致行动不便,年轻健康的妻子只能在家照顾他。”农办工作人员邬望迪说。

    从走访调查的数据看,大多数低收入农户的主要开支为药物、食物、人情往来等,其中药物是最大开支。

    鉴于低收入农户在医疗方面支出比例较高的实际,走访人员思考,对确实无力自主致富的,能不能通过加强财政保障、提高医疗和养老保障水平,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根据农村残病人员高额医药费用支出的现状,适当降低城镇医保门槛,这也是本次调研走访中绝大多数低收入农户的共同期盼和呼声。同时,通过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让广大农民有病及时就医,避免小病变成大病。

    就业是低收入农户改善生活的最有效途径

    工作人员在调查走访中发现,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低收入农户就业机会非常少,社保成为这些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

    镇海组走访的10户低收入农户中,只有1人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由于文化水平低、生产和就业技能缺乏,10户农户均没有固定职业,大多处于失业状态,只有少数人获得零星就业机会,难以通过稳定就业实现增收。

    “从镇海组的走访情况看,受教育程度对就业的影响非常明显,那位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村民,年打工收入2.3万元左右,小学文化的村民在工地打工,年工资性收入0.55万元左右,而其余农户均无工资性收入。”农办工作人员岑丞说。

    江北组走访的10户家庭中,纳入低保的有6户,这些低保户目前享受每人每月710元的低保补助和230元的基础养老金补助,同时享受民政部门发放的年度节日慰问金1500元和少量的物价补贴,年转移性收入不到1.3万元。这些年,江北区乡村旅游发展得风生水起,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观,村民也享受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成果。但对多数低收入农户来说,政府每年拨付的救济款,只能救急,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就地实现就业,是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最有效途径,需要全社会重视。”江北组在调研后开出了“药方”,激发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改变自身现状的内生动力,需要党委政府特别是镇村在产业扶持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引导。特别是组织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经营大户进行“帮、带、扶”,促进这些低收入农户实现增产增收,改善生活条件。

    市农办新农村建设处负责人吕坚走访的区域是余姚,他沉重地说,梁弄镇和大岚镇地处山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加之缺乏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机会太少了。他建议,发展以来料加工为重点的“留守经济”,推行“加工点+经纪人(企业)+低收入农户”的模式,助力低收入农村妇女、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实现就近就业。

    多方帮扶是低收入农户“摘帽”关键

    得益于我市较强的经济实力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我市低收入农户对自己的生活普遍表示“能接受”。但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我市低收入农户生活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市农办工作人员任盛辉说,在走访时发现,针对低收入农户的各类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低保、医保、慰问一样都不少,但低收入农户希望相关政策更加完善、更加惠民。

    整合资源多方帮扶是关键。走访人员建议,要形成多方支持、人人参与的帮扶局面:村里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民;结合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大力开展低收入人员的技能培训;出台奖励补助制度,鼓励低收入农户创业;通过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级扶贫能力;扎实落实结对帮扶政策,动员各级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积极投身结对帮扶活动。

    在走访中,工作人员还发现,低收入农户普遍年纪较大,自我照顾能力较弱。低收入农户中,老龄寡居独居者约占40%,且住所多为木结构老房,既不安全,也影响村容村貌,探索村级居家养老模式势在必行。调查人员提出,应积极总结推广象山县村级居家养老经验做法,结合“三改一拆”、农村“一户多宅”整治及村庄梳理式改造,通过政府主导、农村主体、社会参与,大力推进“集体建设、无偿居住、旧宅收回、配套服务”的农村居家养老公寓建设,走出一条以乡土亲情、保底普惠为特色的低成本可持续的农村集中式居家养老新路。

    有温度的“量身定制”是最精准帮扶

    这次大调研,也是对农办工作人员的一次大教育。大家表示,这样面对面和低收入农户深入交流,还是第一次,机会非常难得。鄞州组的彭可说,走访时发现有一位低收入农户目前靠83岁的亲戚给予生活照料,我们既被他亲戚的行为深深感动,同时也觉得心情异常沉重。

    宁海调研组走访的一户低收入农户,儿子在上大学时不幸离世,夫妻都身患重病,除了每个月700多元的失土保险以及低保补助外,没有其他收入。

    “但我们欣喜地看到,疾病和不幸并没有摧毁这名老党员,他还是坚强面对生活。”农办工作人员说,这位老人每天要吃6种药,他每周要花一天时间去宁海县城关医院配药,每次只能开一周的药量。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市农办工作人员和宁海相关部门进行现场会商,镇卫生院对辖区内的病人进行摸底,建档立卡,对于一些常用药定时定量储备,减少病人每周往返的奔波。同时,发挥家庭医生的作用,和病人建立长期联系,送医到村、送医到家,变“病人找医生”为“医生找病人”。

    “在实施帮扶攻坚战过程中,我们制定出台了很多政策,但还缺少量身定制、有温度的政策,像镇卫生院多备常用药这样的政策,就是对身患重病的低收入农户最精准的帮扶。”市农办工作人员说,出台这样的政策不用花什么钱,关键是能不能站在低收入农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带着感情思考问题,这对政策制订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三农”干部的能力和水平的考验。

    “帮扶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通过调研走访,我们更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市农办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把调研成果落实到政策中去,体现到工作中来,走出一条精准帮扶的创新之路,和其他部门一起,着力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短板”,促进城乡同步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