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木村老党员参与修补机耕路。 |
|
向玲志愿服务站的志愿者们在菜市场外义务打扫卫生。 (陈章升 潘晓晓 摄) |
“你俩一个一个说!阿均你心里再有气,把垃圾桶堵在路上肯定是不对的!路是大家走的,不是你一个人的……”上周六一大早,在慈溪市附海镇东海村的“民情驿站”,老党员、“老娘舅”韩定茂与新市民、“老娘舅”向玲正在调解一起因倒垃圾引发的邻里纠纷。经过两位“老娘舅”耐心细致的协调沟通,当事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达成谅解。 本报记者 陈章升 慈溪记者站 邵 滢 通讯员 潘晓晓 从调解邻里纠纷到“三改一拆”,从建设文化礼堂到“五水共治”,附海镇的百姓在当地公益舞台上时常能见到老党员、老干部、老娘舅、乡贤们活跃的身影。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和谐,今年,该镇建立了本地“三老一贤”人才智库以及相关联络联谊制度、专业指导制度、优秀表彰制度,搭建起“基层自治”“党建引领”“清风议事”“弘德扬善”“微格治理”五大工作平台,组建了由“三老一贤”人员组成的美丽乡村建设顾问团、村民议事组、村民建房理事会等。 今年72岁的蔡尧康是附海中学的老校长。退休后,身为老党员、老干部的他,努力在乡土文化中探寻乡村振兴的力量。2013年上半年,附海镇东海村准备筹建村文化礼堂。为了协助村里建好文化礼堂的乡风文明馆,蔡尧康走村入户,搜集整理村史村情。 “当时,部分村民认为村里应该把钱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建文化礼堂没必要。”东海村村民岑雪珍回忆说,为了打开他们的心结,蔡尧康不顾年事已高,与村里几位老党员、老干部奔走于村民相对集中的公共场所,努力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在他们的积极动员下,原来持反对意见的村民认识到了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性,一些人还主动把家里的老物件捐出来。在大家的支持下,文化礼堂不到半年便顺利落成。” 在附海镇,像蔡尧康这样的“热心肠”有很多。近两年,该镇花木村的老党员、老干部们发挥余热,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高参”。在村重大工程建设中,花木村不仅请老党员、老干部代表参与工程审批,还邀请他们加入相关筹备组推进工程具体建设。“作为第三方,筹备组在充分掌握广大村民利益诉求和意愿的基础上,与村班子进行有效沟通,使村民们的意愿有效传达。而作为村班子和村民的代理人,筹备组成员还能对工程建设实行有效监督。”花木村党总支书记方建辉说。 今年,慈溪团市委、附海镇在东海村建立了慈溪首个新市民志愿服务站,探索外来人口管理新模式。该服务站以80后苗族小伙“向玲”命名,有81名来自12个省市的新市民志愿者。如今,该服务站通过创设“善美志愿服务”品牌,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志愿服务热潮。在附海镇百姓心中,这支由汉族、苗族、壮族等多民族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成为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新乡贤”、善于调解邻里纠纷的“老娘舅”、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近年来,在外闯荡的附海游子纷纷回到家乡投资创业、捐资助学。深圳科达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励建立、总经理励建炬兄弟俩是南圆村人。“致富不忘家乡人,愿为家乡教育、文化、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励建立说,附海就是他的根,走到哪里,都对家乡心怀感恩。今年春节,兄弟俩托人捎来20万元,委托南圆村村干部为全村397位老年人送去年货。现在,他们有意向出资300万元,为南圆村建造一座村文化活动中心。励建炬还担任南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平日里积极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与村民们一起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截至目前,像励建立、励建炬兄弟俩这样入选附海镇“三老一贤”人才智库的成员有139名。“自智库建立以来,他们已提供各类意见建议150余件,调解矛盾纠纷70余起,全程参与村级重大工程建设项目4个,为附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附海镇党委书记罗孟军表示,目前,镇里正在探索推进“微治理”模式,让“三老一贤”人员进网格惠民生,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助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