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1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新星、吴洲星——

宁波儿童文学的“姊妹花”

吴新星(右)、吴洲星姐妹。(受访者供图)
吴新星、吴洲星创作的部分作品。(汤丹文 摄)

    吴新星:1986年出生,海曙龙观中心小学教师。大学时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先后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文艺报》《十月少年文学》和《读友》等期刊上发表作品60余篇。曾获《儿童文学》擂台赛铜奖、《儿童文学》金近奖等,作品多次入选各种版本的年度儿童文学。作品《苏三不要哭》摘得“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银葵花奖;《桐花落》获2017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吴洲星:1988年出生,现为《十月少年文学》编辑。出版有《红舞鞋》《高四》《香樟街》等10多部小说。曾获九歌现代少儿文学奖、台湾牧笛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金近奖、《儿童文学》擂台赛铜奖等多个奖项。《居民楼里的时光》获中宣部优秀出版工程一等奖,并入围2016中国好书。

    汤丹文           

    新星是姐,洲星是妹,宁波人,都是儿童文学作家,都获得了冰心儿童文学奖。这在国内文坛绝无仅有。

    两人都内向,特别是姐姐新星。

    不久前,市文联为这个重点扶持的儿童文学作家举办了新作《苏三不要哭》研讨会。研讨会前,吴新星竟然打了“退堂鼓”——或许这个高大上的研讨会,在她眼里过于隆重了。

    然而,当我们梳理姐妹俩文学创作的历程时会发现,内向的性格甚至儿童时代的那份孤独感,恰恰是吴氏姐妹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能有所成就的一大原因。

    (一)

    新星、洲星小时候住在龙观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吴洲星说:“我家所在的这个村叫古山村,现在改名叫龙谷村了。三年级的时候,一家人才搬到了龙观桓村。”

    姐妹俩的童年是寂寞的。她们的父母都是普通劳动者,父亲在一家化工厂烧锅炉,母亲则是流水线上的工人。

    书籍、报纸是姐妹俩儿时最好的“玩伴”。吴新星清晰地记得,小学五年级的一天,舅公从城里带来一叠旧报纸。她和妹妹发现《宁波晚报》上有我市作协原主席、儿童文学作家李建树的连载小说《顽皮小子》。姐妹俩被里面有趣的情节所打动,一边看一边笑,看了还不过瘾,就把文章剪贴在一个本子上。不久,两人还为这份剪报的归属权争了起来。最后,姐姐吴新星只得把这本剪报从头到尾抄写了一份。

    在吴洲星的童年里,一边幻想一边编故事是抵御孤单的办法。父母常不在家,独自在家时吴洲星幻想自己遇到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从中得到了很多快乐。“习惯成自然,长大后我依旧保留了这个习惯,只不过编故事变成了写故事——我习惯将小说称作故事。”吴洲星说。

    即使上了大学,姐妹俩还是没能改变不好与人接触的内向性格。吴新星读的是宁波大学中文系,吴洲星则考上了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没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对原本成绩不错的吴洲星来说,是个不小打击。“那时,我不与人交往,除了上课或者去食堂吃饭,就把自己关在寝室里。和我同住的一个女孩受不了我的沉默寡言,最终搬了出去,这个屋子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吴洲星是从高三毕业后的那个暑假开始写小说的。她说,在那段灰色的时光里,她靠写小说打发日子。“我先写在黄色的草稿纸上,再誊写在笔记本里。大一第一学期结束后,我终于写完了厚厚的两个大笔记本,一共二十万字。这是我的处女作,尽管最后没有发表。”

    吴洲星后来把这段经历写进了长篇小说《高四》,算是弥补了遗憾。

    姐姐吴新星在大学里同样不喜热闹,唯一的爱好就是去图书馆看书。“没课的时候,我就去那里流连。那时最多只能借十本书,我就借用寝室同学的借书卡,这样一次就可以借到三十本了。”

    或许就是这份专情,为姐妹俩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厚实底子。“一位老作家曾经对我说:人多的地方最好不要去。”吴新星告诉笔者。

    (二)

    就文学创作而言,妹妹吴洲星比姐姐吴新星“出道”更早。吴洲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还得过《上海文学》的一个奖,涉足儿童文学创作是后来的事。

    一次,吴洲星在大学阅览室读到一篇小说,风格很像自己曾经写过的一个故事。于是找到这本名为《儿童文学》的杂志,按着邮箱地址投稿过去。事后,吴洲星收到杂志社副主编打来的电话,告诉她那篇文章将发在杂志头条上,并热情鼓励她好好写作。

    这一刻,吴洲星忽然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可以去干些什么了。

    对姐姐吴新星而言,是妹妹洲星拉着她一起走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的。吴洲星说,姐姐发表的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是她帮姐姐投的稿。吴新星并不掩饰她们的姊妹情深:“我和妹妹相差两年,但按日子细算,才一年多。我们像两棵双生的树,一起成长。”

    这对“双生树”各自绽放出不同的花朵。吴洲星在创作中更多地把自己的经历投射到小说中去,写的多为现代的青少年或校园题材。而吴新星更喜欢文字优美雅致,有关乡村、小镇的儿童文学作品。

    吴洲星承认,她的一些小说,如《秘密如花》其实更像一部回忆录。“从高考到上大学,那些喜欢的、不喜欢的人,散落天涯,青春匆匆散场。”她甚至这样说,《秘密如花》里面的学校其实就是自己从前念过的高中。那时如何月考、月考前搬移课桌、门上贴着学生排名名单,都是上学时候经历过的。“主人公沈悄悄居住的地方,其实就是我自己居住的地方。”

    吴新星的儿童文学作品则体现出一种古典的美学意味,有评论者认为,她的一些小说专注于老行当的抒写。像《采菱曲》(采菱人)、《青丝剪》(调丝娘娘和绣花妹妹)、《苏三不要哭》(戏曲学徒)、《桃木梳》(梳头姨娘)、《玉簟寒》(篾匠)、《樟木红 竹叶青》(木匠)等等。吴新星表示,这可能与读大学时选择了古代文学专业有关。“那时,我醉心于古典诗词的隽雅典丽。在遇到儿童文学之前,我一心想的就是写诗填词。”

    吴新星的第一篇作品《樟木红 竹叶青》刊登在《儿童文学》上。6000字的篇幅讲述了一个木匠家的女孩阿招和竹匠家的男孩竹生的故事,这也是妹妹最喜欢的姐姐的一部小说。吴洲星称这部小说有一种哀而不伤的美,结尾散发着淡淡的惆怅。

    吴新星喜欢把她的作品背景放在苏州等江南之地。这次获得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银葵花奖的《苏三不要哭》,写的是一个旧时代苏州底层少年去戏班学艺、成长的故事,书中充满了京剧、苏绣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吴新星觉得,苏州有吴侬软语,有昆曲评弹……有她对生活所有的美好想象。“我遗憾自己不是苏州人,又庆幸自己不是苏州人——这样,我就可以隔着一定的距离,写下想象中的苏州最美的一面。”

    (三)

    在儿童文学创作道路上,姐妹俩一直互相影响着结伴而行。她们是对方的第一读者和评论者,她们都喜欢张爱玲和汪曾祺。但拿儿童文学作家来说,吴新星更喜欢曹文轩,妹妹则倾心于黄蓓佳。音乐上,吴洲星喜欢现代民谣,吴新星则喜欢传统的昆曲、京剧。

    小说创作中,姊妹俩还会把对方当作小说素材。吴洲星说,她的小说中凡是出现姐姐的形象,多多少少会有姐姐的影子。比如小说《香樟树下》,吴洲星写了一对姐弟,姐姐爱攒钱,弟弟不到半天就把压岁钱花光了。“这跟我和我姐挺像。一样的东西,到了我姐手里就会用很长时间,到了我手里嘛……嘿嘿。”

    专注与持之以恒,让吴氏姐妹这对儿童文学上的双子星日益耀眼。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对姐妹俩的鼓励是“一路向前,风景无边”,也希望她们创造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书一世界”。在不久前市文联举办的《苏三不要哭》研讨会上,包括省作协儿童文学创委会主任孙建江在内的专家学者,都对吴新星这颗“新星”寄予厚望。市文联创研室冯国祥认为,宁波的儿童文学创作需要像吴新星这样后来居上者,希望她能拓展题材,完成另一次创作上的飞跃。

    今年年初,姐妹俩一起去看望我市的儿童文学前辈李建树。当年正是他的作品《顽皮小子》在吴氏姐妹心中植入了儿童文学创作的最原始基因。这位年过八旬已行动不便的老人,在了解姐妹俩的创作成果后,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李建树的夫人更是在这位听力不好的老人耳边说了这样一句话:“李先生,你可以放心了,宁波的儿童文学后继有人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