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讲堂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1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中国现存最大古代类书”的三个谜团

——《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刊印与流传

天一阁藏铜活字《古今图书集成》
(天一阁博物馆供图)

    顾 玮 吴央央 整理    

    作者之谜

    《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古代类书,也是中国铜活字印刷史上卷帙最为繁复的一部典籍,对传统学术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全书共1万卷、目录40卷,分为5000多册。

    《古今图书集成》的作者是谁?类书的权威学者胡道静先生认为,这部书是陈梦雷一手编纂的,但最后署上了蒋廷锡的名字,是因为当时发生了政治斗争,陈梦雷被打压,名字被抹去了。故宫博物院的杨玉良先生认为,该书的编纂工作由康熙帝的第三子诚亲王胤祉主持,陈梦雷为主要编纂,蒋廷锡接手继续编纂。

    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编者是陈梦雷,但其实该书的编纂不仅跟陈梦雷、蒋廷锡有关,而且跟当时80人的古今图书集成馆也有很大的关系。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必须回到档案里抽丝剥茧对一些历史加以还原。

    陈梦雷的人生与《古今图书集成》发生过怎样的联系?陈梦雷少年进士及第,但因牵涉耿精忠叛乱被下狱,其后康熙帝施恩,召还京师,成为皇三子胤祉的幕僚。胤祉对他非常重视,待遇异于常人。陈梦雷出于报恩心理,想发挥自己的专长,编一套类书献给康熙帝,也献给胤祉。他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开始编纂,最开始的名字叫《汇编》,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初稿完成。

    在《进汇编启》中,陈梦雷说明了编纂的体例、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汇编》已经具备了《古今图书集成》基本的样子,如它的分类体系有汇编、志、部三级。《古今图书集成》也是三级类目的体系,只是把志改为了典。《汇编》的收录范围从上古到元明,不包括清。但今天的《古今图书集成》包括了清初的内容,可见其有一个增补的过程。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陈梦雷将《汇编》呈进给康熙帝。康熙赐名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下旨设立古今图书集成馆,任命陈梦雷为总裁,组织了一个80人的班子继续增修。这时,正是储位斗争最激烈的时刻,陈梦雷也卷入其中,集成馆成了他收纳人才的大本营。

    雍正即位后,打击胤祉集团,陈梦雷遭到流放。同时新任命蒋廷锡为集成馆总裁,继续完成校订、刊印工作。雍正六年(1728年),60余部《古今图书集成》刊印完成。可以说,它的成功编纂、刊印,除了陈梦雷的功绩外,跨越两朝的集成馆也功不可没。

    铜字之谜

    令人诧异的是,刊印《古今图书集成》的内府铜活字实物一个都没有留下来,为什么?

    清宫档案显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应陈梦雷的请求在武英殿设立“铜字馆”,制作铜活字。铜活字有多少呢?学术界至今说法不一。我在中国地理历史档案馆查阅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段内务府奏案,提到《古今图书集成》印刷完成后的几年,统计了一下,铜字有字的有101万个,无字的有18万个,而且还称过重量。除了铜字外,还有一些配件如铜盘、饰件、条线等。

    这些铜活字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活字印刷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铜活字印刷比较少。清代学者龚显曾认为是“范铜为之”,就是铸造的。乾隆帝自己的说法是“刻铜字为活版”,也就是镌刻。北大历史系教授辛德勇先生认为,先铸造字钉,然后在上面刻字。这与乾隆帝的说法没有矛盾,只是这个判断当时是猜测,没有太多证据。

    而我发现的内务府奏案可以证实他的说法。奏案里说,铜字有两种,一种是有字的,一种是无字的。我们可以推测,有字的部分是直接用来刊印《古今图书集成》的。那无字的做什么用呢?应该是备用,比如刻错了用来替补。有字和无字并存,说明《古今图书集成》的铜活字印刷用到铸造和镌刻两种工艺。

    这些铜活字后来去哪了?乾隆《御制诗》里有诗曰“毁铜惜悔彼,刊木此惭予”,在“毁铜”一词下注:“康熙年间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刻铜字为活版,排印蒇工。贮之武英殿,历年既久,铜字或被窃缺少,司事者惧干咎。适值乾隆初年京师钱贵,遂请毁铜字供铸,从之。”这个说法听上去似乎蛮合理,却与档案记载大相径庭。实际上是乾隆九年(1744年),谕旨将有字的铜字熔化用以铸佛。乾隆帝误导了我们几百年。

    那么,无字铜字又去哪了?也改铸成别的东西了。故宫博物院权威专家朱家溍先生在档案中发现,乾隆的弟弟和亲王掌管修书处时,取铜活字为自己府中铸了铜炉、铜狮等,当然也先给宫中陈设了,所以乾隆有苦说不出。

    流传之谜

    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当时印刷了64部,再加上初印本就是65部,全世界留存至今的有25部左右,其中一些残缺不全。为什么少了很多?这需要进一步利用档案进行阐释。

    不少人认为《古今图书集成》到乾隆朝才大量发放,如天一阁和文澜阁获得该书就是在乾隆年间。其实不然,雍正帝为了宣传他“继志述事”形象,早已将大部分书赏赐给亲王宠臣。《雍正朝起居注册》载:“《古今图书集成》棉纸书十九部,一部供奉寿皇殿,其余九部交乾清宫总管于应陈设之处陈设。其余九部赏怡亲王、庄亲王、果亲王、康亲王、福慧阿哥、张廷玉、蒋廷锡、鄂尔泰、岳钟琪每人一部。竹纸书四十五部内,赏诚亲王、恒亲王、咸福宫阿哥、元寿阿哥、天申阿哥、励廷仪、史贻直、田文镜、孔毓殉、高其倬、李卫、王国栋、杨文乾、朱纲、嵇曾筠每人一部,其余三十部收储。”

    乾隆即位后,将存贮于武英殿的《古今图书集成》继续颁发给翰林院以及热河等处行宫。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于敏中根据乾隆帝的旨意,各省行宫七处陈设《古今图书集成》:天津柳墅行宫、山东泉林行宫、江宁栖霞行宫、扬州天宁寺行宫、镇江金山行宫、苏州灵岩行宫、杭州西湖行宫。天宁、金山、西湖行宫之书后分别移入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

    天一阁的《古今图书集成》是怎么来的?当时编《四库全书》,要求各地献书,天一阁的主人范懋柱献了五六百种。乾隆帝一高兴,作为回报就赏赐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天一阁收藏的这一部很特别,是初印本,也就是说,在大量印制之前,先印一部试试,看看效果怎么样,所以上面有很多刻字工人、校对工人的题记。由于留存了这些独特的信息,这套书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铜活字版的《古今图书集成》随着流传日渐稀少,到清末之际,只能再版排印。光绪十年(1884年),英人美查创办的点石斋设立图书集成印书馆,用三号扁体铅字排印,费时四年,共印1500部。这是《古今图书集成》的第二次印刷,称为“美查本”。该版由于校勘不精,讹脱颇多,不称善本。

    两年后,光绪帝下令石印《古今图书集成》,由上海同文书局承办,对铜版字迹修饰描润,照相石印101部,每部5044册。此版本新增了《考证》二十四卷,印刷校证详细。可惜留在上海栈房内的一半印本被火烧毁,所以流传稀少。这是《古今图书集成》的第三次印刷,称为“同文本”或“描润本”。

    1934年,《古今图书集成》由上海中华书局重新开印,依据康有为所藏的铜活字原印本缩小印刷。缩印后的字大小如新四号铅字,线装装订808册。此版校勘精细,字迹清晰,墨色均匀,查阅方便,是迄今最通行、最精善的本子。这是《古今图书集成》的第四次印刷,称为“缩印本”。

    当然还有其他版本,如1984年至1988年由中华书局和巴蜀书社出的第五版,共82册;2006年齐鲁书社与国家图书馆合作,手工线装出版50套,此为第六版。

    (讲演内容来自天一阁书院·国学堂,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项旋 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武英殿刻书、《古今图书集成》和明清学术文化史。著有《古今图书集成馆研究》等,在《文史》《近代史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历史文献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