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11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理培训乱象需打好组合拳

    俞 洲

    7月5日,市教育局联合市场监管、消防、民政、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对一批屡教不改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重点查处。龙文教育、清大教育、志峰教育、纳思书院等六家培训机构收到“停止办学通知书”,被责令限期整改。限期内无法整改的,将被列入全市培训机构首批“黑名单”(7月6日《宁波晚报》)。

    听着很“大牌”,其实没有办学资格;锦旗满墙,“名师”站台,其实涉嫌虚假广告……所谓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校外培训市场火爆背后隐伏的野蛮生长、隐患丛生等乱象,令人瞠目。据悉,宁波市现有教育培训机构3600余家,近三分之二存在各种问题,其中无证无照的1076家,无证有照的1109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34家。在此背景下,多部门联手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以空前整治力度顺应民意,无疑是实实在在的利民之举。

    应该看到,校外培训泛滥成灾、水平参差不齐的乱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理难度和复杂性不可小觑,指望一蹴而就显然过于天真。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多方合力,在专项整治中打出“组合拳”,打赢攻坚战,使虚火过旺的培训市场在高压下“降温”,以此构筑良好的教育生态。

    疏堵结合,通过整治厘定行业规则。作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校外培训机构本身并无“原罪”,既不能管死也不能放任。一方面要合理设置准入门槛,在资质审查、办学条件和办学要求上制订适合实际的标准,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通过正规审评进入市场,规范办学行为,明晰业务边界。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违规的处罚力度。这次专项整治,既有对证照不全的培训机构的规范和惩戒,也强化对“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的纠偏。只有对违规违法的培训机构和“挣黑钱、挣快钱、挣昧心钱”现象零容忍,重拳出击,严肃查处,做到不枉不纵,才能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明确责任主体,强化政府和市场的全流程监控和全覆盖监管。在建构和完善对校外培训的常态化监管机制时,可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将治理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围,强化网格员监督管理职能,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同时,注重建设校外培训市场信用体系,建立黑白名单制度,实施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实现多部门、多层级、多区域齐抓共管,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在提高教学质量、履行社会责任上下功夫。此外,还需加快培育行业组织,制订行业自治规范,以提升行业自律意识,做到规范发展,营造良性竞争氛围。

    割断利益链条,弱化教育的“剧场效应”。剧场中第一排的人站起来看戏,后面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所有人站着看戏。校外培训市场的火爆,正是缘于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群体焦虑导致的教育“剧场效应”。这固然与教育资源不够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欠缺密不可分,但也不应忽视有的学校和教师在利益诱惑下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职中小学校教师有偿补课问题一直屡禁不止,个别教师为招揽校外培训生源,课上“留一手”、课后报班讲;有的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互通有无、暗中勾连,在星级考评和学科竞赛中选用校外辅导班试题,把校外竞赛证书当作名校敲门砖,甚至明目张胆地委托培训机构招生选拔,出现“占坑班”“奥数班”……这不但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更破坏了教育生态。因此,整治校外培训还必须重视与校内规范的有机结合,严格分割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的利益纠葛,强化相关规章制度执行的刚性和力度,对暴露出来的违法违规现象严肃查处,切实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打好组合拳,打准要害处。只有齐抓共管、综合施治,逐步建立多管齐下的长效治理机制,才能真正给高烧中的社会培训热降温,还孩子学习的乐趣。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