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弘一系列·过客》(油画) 魏惠东 |
汤丹文 人物名片 魏惠东,浙江嵊州人,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副秘书长、宁波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兼职硕导。作品曾获第六届全国青年美展最高奖、“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创作奖、浙江省版画展览优秀奖、首届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优秀奖、浙江省第六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等。他还入选浙江省视觉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部分作品被浙江美术馆、浙江展览馆、中国美术学院等机构收藏。 魏惠东是个画家,但更多时候是个沉思者、阅读者。他喜欢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也阅读卡夫卡、村上春树的作品,对佛教、道教也有所涉猎。他的画作,从标题上看就显得高深莫测。在上月底结束的全国第六届青年美展上,他的综合材料作品《当庄子遇上卡夫卡》被评为最高奖,并作为展区作品直接入选全国十三届美展。 作为版画专业出身的画家,魏惠东在这幅作品里以版画手法复制了庄子《逍遥游》和卡夫卡《变形记》中的部分文字,并让它们朦胧地呈现。同时,他将“子非鱼,焉知鱼之不乐”的鱼与卡夫卡小说中人化身的甲虫置于同一画面。 魏惠东说,庄子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而西方现代文学之父卡夫卡以小说反思人类异化成了“非人”,成了身不由己的“甲虫”,映照了现代人的社会命运。“庄子和卡夫卡,两者都是以自我的处世体验切入社会观照,异曲同工,相向而求,内在追求的精神都是人生绝对自由的境界。” 魏惠东坦言,自己的艺术创作试图表现迷雾中的自我,探索罗素所说的“我为什么活着”。“画画能直达我的内心深处,是我心灵诉求最擅长的表现方式。” 大凡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艺术个性都与他们的经历和性格有关。魏惠东在艺术创作中对生存意义的拷问源于大学时代的一次藏区经历。那年,他与同学来到甘南藏区,目睹了雪山脚下天葬台上堆积如山的衣物和枯骨以及盘旋而至的秃鹫。“生命的终点竟然是这样化为尘土。活着,意义何在?” 大学毕业后的四五年间,魏惠东几乎没有怎么作画。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其中包括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作品。而从文学史的角度,他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寻到了他们的源头——卡夫卡。他也十分认同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观点。那么,生命个体在红尘浮世中面对各种各样的束缚与诱惑,如何解脱?在综合材料作品《束缚的形式》中,他通过画面中女模被红线的捆绑,反映了纷乱的世界中,欲望与诱惑对人的种种束缚。 在魏惠东的画作中,经常出现经文符号、甲虫、鱼形、骷髅等意象。“我试着借这些意象的重复,寓言式地展示看似反常、却能直指人心的生存真实。”这些年,魏惠东的作品从“生命存在”“生命遗韵”“生命镜语”系列到“生命的枷锁”“三十年的步履”“束缚的形式”系列,再到“生命问道”“致弘一系列”“致卡夫卡”“卡夫卡式的哲思”等等,无一例外地是他与自我内心的一种对话,对生存意义的不断追问。著名策展人、评论家匡景鹏认为:“魏惠东的作品呈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自卑,又将这种自卑升华为一种悲观意识,之后又用艺术积极探寻心灵救赎的出路。” 在艺术语言上的大胆创新,也是此次魏惠东作品能获得全国青年美展最高奖的原因。早在2009年就读中国美院研究生期间,魏惠东就在张远帆、蔡枫、孔国桥等导师的指导下,试着以不断重复的线形笔触和经文字符的反复出现,突出画面的形式感。在《向弘一法师致敬》等作品中,这些形而上的线形笔触布满画面,不断进行符号式的反复,并深化、扩展。 就在每一条线、每一块颜色的不断挥洒过程中,魏惠东的心静了下来。“这是一种认真与执着的心理体验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会脱离世俗的烦恼,进入止观、定慧的状态,呈现出一种自我的诉说和精神上的涅槃。” 魏惠东作品中,弘一法师是出现最多的具象人物。在《致弘一系列·过客》中,大师身着衲衣,携一布袋,头戴斗笠,在死亡之境中前行,留下坚毅的背影。弘一法师的一生,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最后从绚丽归于平淡,这正是魏惠东景仰膜拜的人生状态。他对于艺术,如同虔诚的信徒,去发现人生的答案,寻找精神的归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