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抄表提高水表计量精确度。(王岚 胡志军 摄) |
|
▶听漏工王师傅在锦寓路汪家河桥旁听漏。 (张燕 林涵 摄) |
|
韩立萍 制图 |
本报首席记者 张燕 本报记者 王岚 通讯员 林涵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城市管理是“城乡争优”的重要环节,不但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更与市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息息相关。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调查报告,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宁波城市品质,共同构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高温来袭,城市用水量激增,不少居民拧紧家里滴滴答答的水龙头,从细节上节约用水。 如果说,水龙头里滴下的水能让人看到、随时止流,那么深埋在地下的水管一旦老化、脱榫、破裂,该如何及时发现,防止更多的浪费? 来自市自来水公司的消息,我市今年将通过减少管网漏损节水9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上林湖去年末的蓄水量。 一户一表点缀自来水管网“绣花毡” “我记得18年前居住在舟孟小区时挨家挨户抄表的情景。”市民陈先生介绍,当时虽然已经住上了商品房,但每个楼道有个自来水总表,自来水公司就是根据总表的度数来统一收取水费,这笔水费再由每户居民根据读表情况支付。有时候每户人家水表读数总和,会少于总表度数,其中的差价得由居民平摊。 市自来水公司业务部主任陆智勇解释,漏损率就是管网漏损水量与供水总量之比。简单来说,在一户一表改造前,漏损的水分两段,第一段是从水厂流出的水到居民楼道总表的漏损;第二段是楼道到居民家的漏损。随着一户一表的改造,漏损虽然还有,但仅限于第一段。“居民无须贴补自来水管道的损耗,更为重要的是,为后续‘一管到底’的精细化奠定了基础。” 如果城市是一张底布,精细化管理则是各种针、线、剪、绷等,一户一表就是对自来水管网“绣花毡”的点缀,它体现着管理的“精细度”。 200多公里直径为1.6米以上的水管或输水隧洞,5800余公里0.1米口径以上的市政管道,它们四通八达,将水库水通过水厂运往千家万户。要把这些管道都管好,触角需要延伸到家门口,甚至家家户户。 从2000年开始,我市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区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至2003年,改造用户约30万户。从2001年至今,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一户一表改造开始,市自来水总公司投入工程建设资金约4亿元,先后对江北、北仑、镇海、鄞州等区域进行大规模供水设施改造,约40万户市民受益。以姜山联荣村为例,在一户一表改造前,该村月供水量约1.12万吨,漏损率高达48.38%,改造后月供水量6150吨,漏损率仅为6.04%。2011年1月,启动中高层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至今完成13万中高层住户的一户一表改造,同时更新一批泵房、管材等,不仅使中高层住宅小区的供水监测更加精准,而且漏损率大大降低。如江北北岸琴森小区通过2012年二次供水改造,漏损率从改造前的22.56%降到改造后的5.78%。 目前,宁波城区自来水一户一表覆盖率已达97%,一户一表改造使自来水漏损率的计量精度大幅提高,漏损率则不断降低。 分区计量网格管理挑动“一针一线” 在市自来水公司9楼有一个生产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始终关注着智慧供水管理平台大屏幕上流量统计图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就及时把信息发送给海曙、江北、鄞州、镇海等各分区;以各区为框架的分区也有类似的监控中心,一旦发现问题会把信息传递到各片区;各片区以小区(村)为单位实施专人管理,有些小区还细分为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商户…… 依托宁波智慧供水管理平台,一个以各区为“网”、小区为“格”的网格化全市供水蓝图从2016年开始编织,如今正越织越密。 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划定网格区域,委派网格管理员,明确区域负责人职责,不断加强管网巡查、检漏和修复力度,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漏点、最快时限内修复,同时加强与用户互动,更多更快地掌握各类用水信息。 在网格化基础上,进行管网分区计量,简单来说就是在每一个“网”“格”安装流量计,实时动态监控各分区供水管网运行状况,发现流量异常立即组织人员巡检,极大地缩短了管网漏点从发现到修复的时间。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行政供水区域-片区-小区三级分区计量体系,截至去年底,在三个级别的分区安装流量计1600多个。 戴建铭是海曙区薛家南路片区负责人,他负责的片区包括西城十二庭院、水岸枫情等8个小区,约8400个用户。每天一早,他都会通过电脑查看这些片区流量计的情况,一旦发现数据异常,会迅速与 相关物业等联系。“有一次上班,发现盛世华城小区的流量计一晚上走了100多吨水,这对于小区而言是很不正常的,与物业联系后发现消防栓漏了,幸亏发现得早。”他说。 通过智慧水务系统发现这种情况,在全市各地各小区都发生过。 “刚来宁波时主要工作是巡线,那时候以盲查为主,每天工作8小时,有时候连续两三天都查不到漏点,现在不一样了。”听漏员陆存建介绍,他2015年来宁波时,还没有实施网格化管理,往往在整个片区盲目检查,2016年以来,公司启动分区计量后,随着网络越织越密,现在监控中心能把漏点指向到小区。前几天,芳辰丽阳小区被监测到存在漏水的情况,他赶过去后半小时就听到了漏水声,“通向74幢的管道轰轰作响,检查后发现离墙1.5米左右的外管因地面沉降导致接口脱落发生漏水。”陆存建说,漏水情况时有发生,现在检出效率高多了,一个月能解决三四十个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市通过各级网格管理实现主动检漏446起,对及时查找漏点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网格和三级计量管理体系建设,其密度将不断增加,同时还将向小区渗入。根据市自来水公司新一轮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三年规划,从今年起将每年新增12个至20个供水网格,至2020年底实现管理区域全覆盖。 同时,家庭的防漏也渐渐进入精细化管理视线。目前江北区已有小区安装智能水表,通过水表上的远传系统,自来水公司能即时看到该户家庭的用水变化情况,用户也能通过水表设置流量报警,如在外出旅行过程中用水量超过设定值,系统会发送信息报警。该水表一旦试用效果良好,将向全市推广。 多“管”齐下防止跑冒滴漏 自来水的漏损主要是由于地下旧管网老化、施工等外力破坏等,根据不同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实现精准防漏止损。 “管道老旧是漏损的隐患,面对大车持续碾压、路基不断抬高,普通管道尤其是老旧管道很可能承受不了。”市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何建荣介绍,在望海南路施工中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导致水管破裂。 据悉,老旧的水管包括水泥管、塑料管、灰口铸铁管等,目前在城区尚有少量存在,从2011年起,我市利用市政道路改建、“五水共治”等机会,每年投入5000万元改造旧管约40公里。旧管改造明显降低了漏水情况,如通过对江北区倪家堰路旧管改造,降低管网漏损量约每小时12吨,全年节约水量10万吨。 宁波软土地基、靠海的盐碱地,也容易加速管道的老化、变形。应根据不同地质采用不同的管材,如在软土地基上,直径大于等于0.1米的埋地球管采用墨铸铁管材,并在易沉降区域采用防滑脱胶圈;小区的明管推广使用不锈钢内衬复合管等新型管材;在梅山等盐碱地采用波纹伸缩管等。 因施工引起的地下管网破损是造成漏损的重要原因。据统计,超过四成的管道漏水是由野蛮施工引起的。对此,市自来水公司加强与建设单位的沟通协调,同时加强供水设施巡查,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因施工引起的管道漏水情况发生。 此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产品防止偷盗水的发生,如在鄞州区市政消火栓上加贴严禁取水警示封条,在镇海后海塘煤码头附近区域改装成防盗消火栓。各种精细化措施多“管”齐下,为宁波新一轮防漏减损打下了基础。 节水,最需要的是行动 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水的公益广告令人印象深刻:“节约用水,如果再不珍惜水资源,那么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这不是危言耸听,水资源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真到了水资源难以为继的那一天,悔之晚矣。 宁波是江南水乡,靠海、有江,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所以,很多人的观念上往往会认为宁波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节水不以为然。身在媒体,我知道,这些年宁波媒体一直在不遗余力地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宁波不仅缺水,而且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事实上,宁波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城市人口缺水问题也日益突出。高温抗旱季节,像象山等地的一些乡镇,要靠消防车送水。水的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解决缺水问题,政府固然要用力,比如加强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引水工程,加强管网建设,防止管道“跑冒滴漏”等。但市民也要有强烈的节水意识,积极参与节水行动,每天节约一点,经年累月也能有集腋成裘的效果。 节水,当前最需要的是付诸行动。(李国民) 宁波属缺水城市 根据市水利局发布的2017年水资源公报,去年全市用水总量20.58亿立方米(不包括河道环境配水量),比上年增加1.3%。其中生活用水量4.92亿立方米,生产用水量15.41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量0.25亿立方米。 全市32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7.284亿立方米,年末蓄水总量比年初减少1.385亿立方米,通过持续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一步提升。 号称江南水乡的宁波,却是个缺水城市,宁波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0立方米,低于全省1800立方米、全国2100立方米的人均水平,也远远低于世界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由于水资源缺乏,宁波在新昌投资了最大的境外引水工程钦寸水库,未来,水库水将通过20多公里的输水涵洞运往奉化亭下水库,再通过支流到宁波城区供宁波人利用。(张燕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