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3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训练”计算机做设计搞创作——

这位宁波小伙, 走在了世界数字设计艺术最前沿

张周捷和计算机一起为“Nike”设计的球门作品。
张周捷的“椅子”系列参加“设计上海”展。
张周捷数字实验作品 位于上海地铁8号线五角场的互动数字雕塑。

    本报记者 汤丹文       

    因为一把“椅子”,宁波人张周捷“火”了。

    在今年3月中旬举行的“设计上海”展上,张周捷数字实验室制作的近百把椅子,组成浩大阵容,亮相于上海展览中心西花园,一时成为国内外设计界、艺术界热议的话题。

    这些可不是普通的椅子,也许不能坐,但它们属于张周捷“三角网格物体(椅)”系列作品。更让人感到酷炫的是,这些椅子由计算机自主设计生成,它们宛若来自未来异世界,棱角、曲面、尺度等各不相同,仿佛“一群自由生长的物体,迥异中又以相同的材料、近似的结构逻辑形成整体”。

    34岁的张周捷是宁波人,出生于海曙区横街镇一户普通家庭。10年前,他还是一个留学英国的学生,如今却已然走在世界数字设计、数字艺术潮流的最前沿。

    他“训练”计算机做设计,开创了未来

    采访张周捷是在俄罗斯世界杯八分之一比赛的那天早上。睡眼惺忪的他才起床,其状态就像一个刚看完球赛的邻家少年。这个夏天,张周捷忙并快乐着:6月中旬,他从瑞士回到宁波父母家中,张周捷数字实验室的个展亮相于那里举行的迈阿密/巴塞尔设计展,这是中国设计师首次登陆这个世界级设计展的核心展区;暑假后,他将正式获聘同济大学创意学院副教授;8月25日,他的数字艺术个展将在北京“798”白盒子美术馆举行……

    张周捷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现为英国建筑师协会访问研究员。2010年,他在国内创立了张周捷数字实验室,一直是国内数字设计、艺术领域的先锋实践者。评论者认为:“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独立性、实验性和未来性,致力于探索数字形态的演化及制造。”

    而对普通读者来说,最简单、通俗和直接的解读是——张周捷,是一个“训练”计算机进行设计的设计师和艺术家。

    比如设计椅子,张周捷说,他所做的其实就是设定好参数,接着让计算机自己设计生成。“你看椅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也就是一个面,四个点(脚),只要设定这些点、线、面的参数模式,然后把鼠标上下一拉,用不了一秒钟,计算机就会生成一种造型,而且,类似的造型是无穷尽的。”张周捷用稀松平常的语调向一头雾水的记者说了这么一番话。

    接下来,张周捷花了很大工夫解释,为什么这把“椅子”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他说,在设计界,椅子是被设计师经常重复设计的东西,也是工业设计的制高点。同时,椅子又是跟人有最直接关系的生活用品,它对体验性和结构承重性的要求也是最高的。“对我来说,这把椅子作为载体,最能传递我的观念,我只是通过它,来验证自己艺术上的方法论和设计哲学。”

    张周捷认为,普通设计以功能导向为主,但在当下,设计亦可以成为思想的载体,“正如概念车也许不能上路,时装秀的衣服也未必能量产,但这些设计蕴含着个人的前瞻性思想,我做的是概念为先的设计和艺术。”

    的确,张周捷涉及的数字设计、数字艺术领域没有更多前人的经验可循,更无教科书上的相关经验和定义。这几年,他也是在实践中,慢慢地架构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实现着自己的设计与艺术理想。他说:“我现在搞的是数字设计还是数字艺术?抑或是计算机为主体的艺术创造活动,还是计算机生成艺术?”这些都待定。

    在接受采访时,张周捷说得最多的是“悟”这个字。张周捷的代表作品“椅子”系列就是他取法自然、“悟道”计算机和世界的结果。他指着窗外的一棵树对记者说,大自然演化有自己的逻辑,比如一棵树,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实际上有自己的规律和法则。“万物运行生长实际也基于一种自然界内在的算法,数学可以表达宇宙的关系,计算机完全可按着数学逻辑关系来构建这些类似椅子的物体。计算机做设计,跟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感觉很像。”张周捷说。

    两年前,张周捷通过计算机自主生成、设计制作了果盘系列作品。他说,这些果盘每个不尽相同,呈现无限可能,看似计算机随机设计出来的产品,完全可以批量生产。而因为是计算机设计,有数据作支撑,生产成本也可以得到完美控制。张周捷说,计算机设计虽然有它的随机性,但这种随机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而是凭着计算机强大演算力实现的各种可能性。

    如果设计师的工作被计算机取代,那么设计师何为?计算机会不会成为设计师行业的“掘墓人”?张周捷认为,今后,作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应更多地关注规律性的东西,思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师正从传统定义上的‘事物形制的创造者’向更深远的方向拓展。”对于第二个问题,张周捷回答得很幽默,他说:“他们可以干他们更喜欢干的事。”

    展望数字设计、数字艺术的未来,张周捷认为,计算机目前尚没有能力替代人类的洞察力,它们可能也不会考虑到人类对情感的需求以及可实际采用的材料。要让计算机解决每种产品需求,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是,计算机有一套自己的逻辑,自有设计脉络。在未来,计算机的创造力会与人类的创造力并行。”

    “也许有一天,你可以将你脑中所希望的杯子快速地设计出来,这源于你的那位工业‘设计师’——计算机。确切地说,你和电脑一起完成了设计。”张周捷说。

    他跳出文化的边界,拥抱了世界

    张周捷认为,发现计算机的创造力,教会计算机设计,这属于人工智能里“弱智能”的范畴。毋庸讳言,张周捷的成功也源于人工智能这一时代的“风口”。他自信满满地对记者说:“因为我掌握了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与设计最前沿的理念和技术,那么,我进入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是一个全新的改变,都会走在最前列。”

    除此之外,这世上颠扑不破的一条真理是,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所准备的人。而张周捷正是一位有梦想、有决心、有自己的判断并且坚定地去完成的年轻人。

    从张周捷的经历不难看出,放下文化的包袱,去拥抱世界、拥抱未来是他能跻身世界设计与艺术潮流最前沿的重要原因。

    张周捷成长于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百姓家庭,老爸在横街开了家刻字店,平时也练字、作画、养兰花。妈妈虽是裁缝出身,但动手能力极强,50多岁还自学电脑修理和使用各类软件。张周捷说:“我遗传了妈妈的动手能力,而父亲更多的是从人生阅历等大的方面给予意见,并在关键时候出现。”

    6岁起,张周捷学习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现在,他少年时的一幅水墨写意作品还挂在父亲四明山中的兰花庄园内。3年级开始,张周捷接触到素描色彩,高中时因为专业优异加20分考进鄞江中学的美术班。高考时,他又以专业第三名的成绩进入中国美院设计专业。

    2008年,他去英国留学,在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攻读工业设计硕士,并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游学。初到英国时,他有着强烈的传统文化自信,甚至别出心裁地去伦敦的一个文化集市上摆摊,售卖自己的水墨画作品。但结果令他大为失望:他没有卖出一幅作品,连过来看的人也零零散散,而且大多只是好奇而已。

    谈到那时的感受,他说,就像一只原本自由飞翔的鸟,失去了所有的羽毛。焦虑了很久之后,他终于明白:“在当下世上,我谁也不是,我是nobody!”

    “文化是有边界的,也是有圈子的。文化这个东西不能强加给别人,犹如自己吃辣,觉得很好吃,但不能让人人吃辣。宁波人觉得不吃海鲜的人生不完整,但有的人就不喜欢吃海鲜。”张周捷说。

    他认为,艺术家或者设计师并不一定要做中国化的东西,而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创造自己的文化。“不论我怎么做,做什么,我都是中国人。很多人在设计或艺术创作中讲所谓文化,往往是因为没有创造自己的东西,才来强化所谓文化感为自己的创作‘背书’而已。”说这话时的张周捷非常尖锐。

    张周捷留学那几年,英国兴起了以建筑师扎哈为代表人物的设计参数化主义技术潮流,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找到自己”的理念,更促使他以全新的想法来进行设计和艺术上的规划。

    当时,谷歌刚发布“街景”系统,人工智能新方法论“深度学习”被提出,数字时代的又一个新纪元处于黎明之时。而此时,张周捷开始在计算机的世界中寻找对设计和艺术的自由、无限的解答。

    事实上,跳出文化边界走向世界性,正是张周捷成功的独特路径。如同他的“椅子”系列,你很难看出这里面有何种文化的积淀。张周捷所追求的就是,设计和创造如何打破文化、设计师主观经验和不同人群的种种限制,像大自然一样包罗万象?

    正因为这种普遍性、未来性和自然性的呈现,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青睐,也赢得了设计界、艺术界甚至跨国企业的关注。这几年,张周捷的设计或艺术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出,并被众多博物馆、画廊及私人收藏,同时也获得了“CNN”、《纽约时报》、《Wallpaper》、《Vogue》等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而中国创意设计十大杰出青年、亚洲新锐设计师、中国金点设计奖最佳当代设计等荣誉也纷至沓来。今年年初,跨国企业Nike(耐克)甚至联手时尚杂志《HYPEBEAST》邀请张周捷成为他们举办的创意活动中的15位亚洲艺术家之一,为他单独拍摄了15秒的创意短片。NBA篮球巨星科比也来到了张周捷位于上海的工作室,一起领略计算机生成设计的魅力。

    而最新的消息是,上海知名的昊美术馆收藏了张周捷100把“椅子”作品。

    他磨砺了人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张周捷坦言自己是个梦想“实现控”,而在这一过程中,他是不会去计较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的。他唯一想做的就是实现脑子中的那些奇思妙想。

    至今为止,张周捷做了百余把“椅子”作品,成本从几千元一把到现在的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一把,于他而言,“椅子”之梦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当然,张周捷梦想的实现也并非一帆风顺。做“椅子”作品的想法萌发在他留学英国之时,2009年,张周捷一回到上海,就立刻找了一个地方进行实验:先用白纸片做出模型,同时分解计算机生成的造型,寻找焊接师傅制作。

    “你这种设计没有人肯接的,谁有耐心把这些碎片一个个焊接起来?”焊接作坊里的师傅心直口快地回绝了他。

    这样的拒绝有十几次,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自己动手了。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张周捷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自学焊接、切割、打磨、抛光和拼接,每一道工序都摸索着进行。

    2010年6月,第一把从虚拟到现实的“椅子”终于制作完成。当年,他就携作品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一个展览。没想到,观众并不买账,在他的作品前指指点点,充满质疑。也许在他们眼里,这种不能坐的椅子太颠覆想象了吧。只坚持了几个小时,张周捷就撤下了他的作品。

    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一个多月,他带着一点怀疑、一点不甘心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二个展览。大大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所有作品被一个藏家买走,并且是在展览开幕的当天上午。

    后来,张周捷才知道,那个国外藏家收藏的第一个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就是自己的“椅子”。而世界著名的设计杂志《Wallpaper》也对此做了报道,让他这个才20多岁的中国年轻设计师和国际级大师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

    现在的张周捷对当时作品的不被理解感到很正常了。他说,普通人会对新鲜的东西产生一种抗拒感,新的事物总归充满争议。但无法被定义的,就意味着它有非常巨大的潜力。2014年,张周捷还曾为宁波地铁设计过一个不锈钢作品,不过没有入选。

    此次在瑞士举行的迈阿密/巴塞尔设计展上展出的传感椅也是如此,张周捷为此花了近五年的时间。从一开始木头手工做的“椅子”,到富有机械质感的最新版本,如今,只要人一坐上这把传感椅,就会收集传感器测得的各种数据,在计算机屏幕上自动设计生成符合人体工学原理的椅子。而人们只要摁一下按键,就能在各种各样的椅子中,确定自己中意的一把。

    这样的奇思妙想,在张周捷的脑子里比比皆是。他用计算机模拟地形,设计生成制作了一条地景装置《人工河》。他说,现实中,人工建造的东西多是直的,如马路、运河,因为这样造价便宜,但是对大自然损害挺大的。“如果能用计算机模拟河的自然流向,也许更环保一些。”

    现在,张周捷的许多前卫的创意设计或艺术作品已经进入现实生活。如他运用计算机自主设计的互动数字雕塑已出现在上海地铁8号线五角场的出入口,成为上海城市的地标之作。而万科、绿城等著名房产商开发的小区里也出现了他充满未来感的作品。

    对张周捷而言,梦想驱动着他的人生,为了强烈的表达需求,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新知识,渐渐地打通了数字设计与艺术领域的“任督二脉”,进而成为“通才型”的设计师。

    张周捷学的专业是设计,记者本以为他涉足数字设计和数字艺术,计算机应是他的专修。没想到近三个小时的交谈后竟然得知,他的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等知识皆来源于自学。

    他说,那些年,他去网上计算机各大论坛与高手聊天切磋,当然也请益那些计算机专家、学者和同行。更重要的是,自己一边实践,一边琢磨。如今,他已组建了10多人的团队,还培养了制作作品的工匠、计算机程序员和数字设计师。

    在采访结束回市区的路上,张周捷一边开车,一边回忆起他大学还没毕业时的那段日子。2006年,他在联想集团的设计部门实习工作,也为“联想”设计了几款键盘手机,甚至获得了联想项目设计一等奖。“这段经历尽管不到两年,却让我对创业和公司运作有了深刻的理解,现在我的团队如何运营、商业模式如何开发,我也能略知一二。”

    “人生所做的一切,是没有浪费的。”这位探究着未来世界数字设计与艺术“无尽之形”的宁波小伙这样说道。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